兒童自然生態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6
摘文:十二歲的腎病患者
 
我遇到瑪賽拉,是輪調到兒科見習的時候。到了兒科以後,我發現兒科很像內科,但比較簡單。兒科的病人沒有電話簿那麼厚的病歷,沒有複雜的家庭問題或藥物濫用的問題,也不是因為身上有許多小問題匯集成疑難雜症而住院治療。他們就只有一個小問題,需要靠我們去找出來,並加以治療。
 
這裡就像內科一樣,我是隸屬於一個小組,小組裡有住院醫生和實習醫生,我們每天早晚都會巡房,但感覺比較輕鬆。兒科醫生繫著蝴蝶領結,會用橡膠手套為小患者做氣球玩偶。患者的家長都很年輕、焦慮、精力充沛,他們總是陪在患者的身邊。護士穿著鮮豔的制服,病人有時甚至治癒了,健康地出院。
 
這裡感覺比較輕鬆,也有可能是因為我更有自信了。那時我已經掌握了基本知識,例如如何檢查病人、抽血、做脊椎穿刺。我知道怎麼寫「病歷」,裡面清晰地分成「病史」(病人告訴我的事情)、「身體檢查」(我檢查患者身體時的發現)、醫檢和X光,以及最後的診斷、治療和療程。整份病歷的設計簡潔,那是一個你無法捏造的故事。我特別喜歡我們學到的主觀性和客觀性的區別,亦即患者敘述的感受以及我們觸摸他的身體所引起的反應不見得一樣。
 
不過,撰寫病歷時,有一部份仍讓我困惑不解,那就是「鑑別診斷」(differential diagnosis)。那是列出患者可能罹患的病症清單──所有的可能性,不管可能性有多小。例如,如果病人有貧血及吐血,你不是直接在病歷上寫「失血引起的貧血」。而是把各種比較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列入「排除在外」清單,而且那個清單列得愈長,表示你是愈好的醫生。所以最好是改寫成:「貧血,排除地中海貧血,排除溶血,排除骨髓衰竭。」我不禁納悶,為什麼不乾脆只寫病人罹患什麼就好呢?
 
在我看來,鑑別診斷似乎是吹毛求疵,矯揉造作,沒有必要。
 
直到我遇上瑪賽拉,我才明白它存在的必要。
61 2 3 4 5 6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