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7
01.愛不是與生俱來的本能
面對愛情的困惑,凡是人都會想要有個解答。但愛情真不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就像我們在這一章後面要講的《愛經》所說,如果有誰不懂愛的技巧,那就請他來讀讀這部作品,意思就是告訴你:愛是需要學習的。
所以人們會從很多方面去尋求方法,比如通俗的兩性讀物、專業的心理生理知識書籍,或者從反省自己、觀察別人的經驗找答案,甚至跟朋友的聊天分享或是看以愛情為主題的影劇、故事都是。
在《學著,好好分》書中,我曾經提過,在心理學上大多認為「愛情是一種情緒」、是一種「心理狀態」,但社會學不太從這方向去思考。不是說愛情不是情緒,而是站在社會學的角度,比較重要的是:愛情是一種「社會行動」、「社會過程」以及「社會制度」這幾個面向。
而在本書,我們不再分析如何愛或者失去愛這個行為,而是要好好討論十五個經典的愛情故事,這些故事都具備一定的代表性或愛情類型,我們會從故事的源頭、原點開始,討論故事角色與角色之間的社會關係,以及角色行為所反映出來的愛情意識形態,最重要的是:這些故事如何影響、形塑人們對愛的認識?
因此對於經典故事,除了「社會行動」、「社會過程」和「社會制度」之外,我們關注的又多了兩個面向:人際(故事的主角、配角,甚至跑龍套的)以及意識形態。
一、愛情是一種人際關係
愛情一定是一個人vs.另外一個人或物的,在古代的故事中還有跟鬼的呢!(就算是鬼,也是依照人類的想像去設定的)。比如我們常用鴛鴦什麼的比喻愛情,那也是投射人跟人的關係,不然人為什麼要羨慕鴛鴦?因為鴛鴦永遠是兩隻在一起,很像買一送一或第二件六折這樣。
希臘神話中有個人叫納西瑟斯(Narcissus),一看到自己的水中倒影以後就愛上自己,「自戀」Narcissism這個英文單字就由這而來。愛情可能會讓人自戀不是假的,但是我們常常看到有人不停照鏡子、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那時候的你做這些事其實是為了別人、是從別人的眼光看自己,卻不是你在看你自己啊!「自我」的形成是來自於你跟別人互動,看見別人對你的反應之後,你會「修正」自己,然後修正的你再跟別人互動,又開始一個永無止境、沒完沒了的過程。
共
7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跳到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