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五社聯合書展
藏文本《維摩詰經》傳衍考析(精裝)

藏文本《維摩詰經》傳衍考析(精裝)

  • 作者:林純瑜
  • 出版日期:2019/05/31
內容連載 頁數 1/3
第一章 導論
 
約在公元2世紀之前,《維摩詰經》已出現於印度。相較於其他大乘佛典,《維摩詰經》被印度論師引用的次數並不太多,且就目前所知,並無印度祖師為其撰寫論典。公元8、9世紀間,《維摩詰經》也傳入西藏,並被譯成藏文,但是同樣未受到西藏論疏家的重視,至今未見有任何以《維摩詰經》為主題之藏文論書。《維摩詰經》真正發揮影響力是在東亞,亦即中國及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地區。自傳入漢地之後,最晚自公元第3世紀起至公元第7世紀之間,該經曾經多次被翻譯為漢文,歷代許多學者為其著作論、疏,且發展出文學、戲劇、雕刻、壁畫等方面的相關創作,廣受歡迎。該經現存三本漢譯,分別是吳支謙譯《佛說維摩詰經》、姚秦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和唐玄奘譯《說無垢稱經》。這三本漢譯收於歷代編修之大藏經中,代代相傳,直至今日。
 
收藏在西藏大藏經甘珠爾(bKa’ ’gyur,「佛說部」)中的藏文本《維摩詰經》譯自梵文,是現存支謙、鳩摩羅什、玄奘三本漢譯之外,唯一一部內容完整的譯本。在《維摩詰經》的梵文寫本於1999 年在西藏的布達拉宮被發現之前,該經僅存若干梵文殘片,無完整原典。想要研讀《維摩詰經》全文只能仰賴三本漢譯和一本藏譯。藏文本因其語言邏輯較中文更接近印度原典,長久以來在學界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儘管年代晚於三本漢譯,藏文本提供研究《維摩詰經》的學者另一種理解方式及思維角度,以深入《維摩詰經》浩瀚大海中所蘊藏豐富且多彩的無盡寶藏。尤其是在文本的解讀上,學者往往無法單靠漢譯本解決問題,而必須參考藏文本的內容,尋求可能的思考方向與答案。在梵文原典被認定已經佚失的年代,熟悉梵文的文獻專家仰賴藏文本,試圖建構、還原原典的樣貌,並據之進行了許多富含想像與邏輯推理的精彩討論;諳習中文的哲理闡釋學者藉由漢、藏文本語詞、文句的舉證與比對,為各自所提出的義理認知和詮釋主張進行合理的辯護。《維摩詰經》藏文本的傳世使學界對《維摩詰經》的研究趨於多元,探討面向更加遼闊、寬廣。
 
31 2 3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