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內容連載 頁數 4/7

別透過否定情緒感受來安慰痛苦中的孩子 試想一個情況,今天孩子放學回家後,板著一張臉,看起來愁容滿面。他告訴你,他被同學排擠了,因為今天班上分組活動時,沒有同學要跟他一組,而這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了。你會怎麼回應孩子呢?此刻,很多大人便會說: 「唉!沒那麼嚴重啦!一定是有什麼誤會在!」 「不過就是沒分到組,有必要難過成這樣嗎?」 「沒事!沒事!同學都不懂事。沒事、沒事了,快去吃飯休息去!」 「不需要為這種小事難過啦!」  這樣的回應看似在安慰孩子,實則是否定孩子的情緒感受。聽起來很熟悉嗎?因為類似的話語,我們從小聽到大,現在我們也如出一轍地複製在孩子身上。否定孩子的情緒感受,會透過以下的形式進行著: 1. 輕忽孩子挫敗經驗的嚴重性 「這沒那麼嚴重,是你想太多了!」 2. 無視於挫敗經驗的存在,不與孩子多做討論 「好啦!沒事了、沒事了!」 3. 否定孩子情緒感受的真實性,或不允許孩子有負面情緒 「有必要難過成這樣嗎?」 「擦擦眼淚,不要難過了啦!」 4. 指責孩子自然流露的情緒反應 「動不動就生氣、心情不好,這樣怎麼行?」
 
否定情緒的結果是得花更多力氣去對抗情緒 否定情緒感受對孩子造成的影響,便是孩子內心容易感到錯亂,不知道自己經歷困境時所感受到的情緒是否恰當?如果是不對的,便會要求自己「收起」這些情緒,試圖不去感受這些情緒。逐漸地,也學會了「忽略」或「不允許」這些情緒感受的存在,最後成了情感麻木或對情緒感受不知不覺的人。 因為出現生氣、沮喪、失望、無力、後悔、自責、內疚等這些負面情緒是「不對」的,於是當這些感受浮現時,便會用盡力氣去對抗它們,試圖驅逐它們,或將它們壓抑至意識察覺不到的地方。但這些對抗情緒的方式往往會造成更多問題,出現更多惱人的情緒感受,「借酒澆愁愁更愁」這句話就是最好的詮釋。正所謂「情緒本身不是問題,有問題的是應對情緒的方式」,就是這個意思。
 
失去與自己或他人溫暖連結的能力 另外,在孩子經歷挫敗或困境而感到傷心難過時,否定他們的情緒感受會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問題不被重視,沒有受到理解與支持。
7上一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