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內容連載 頁數 2/6

本專書因篇幅限制僅能選錄8篇論文,再加上要兼顧客家在台定居發展的核心主軸,以及議題在區域、時序、學科及方法上的均衡,未能選入的優秀作品應如過江之鯽。特別是近年來,海內外的客家研究隨著客家議題本身的學術成分、族群認同意識的高漲、客家委員會及學術機構的積極提倡等,而累積了豐厚的研究成果。若讀者閱讀之後有興趣,亦可進一步參考本書末所列的「延伸閱讀書目」。
 
移墾定居
 
雖然台灣現在北、中、南各地都有客家集中居住的地域,但從現有歷史文獻及研究成果看來,南部六堆的客家移民應是最早的一群,他們也在清代前期台灣涉及客家的事務上扮演著領導的角色。即使目前已經能夠知道,六堆的先祖大部分來自於粵東的石窟河流域,但我們現在卻完全不清楚,僻處山區的粵東客民在家鄉人口與土地失衡或戰亂影響之下必須往外追尋新天地時,包括廣東、四川甚至南洋在內還有很多地方可以選擇的情況下,這群深居內山、少有航海經驗的人,為何會特別注意到須橫渡危險黑水溝且同樣僻處南台灣的內陸近山地區。他們究竟是如何得知且決定,來到即使在當時的台灣島內也是偏遠的屏東平原。
 
根據施添福的研究,六堆客家定居拓墾之地雖位居內陸,卻是整個屏東平原最為肥沃且適合水稻種植的湧泉帶。那裡位處熱帶,可以栽植一種全年最早收成的雙冬早稻,而粵東則是明清時代華南缺米最為嚴重也是米價最高的地方。米穀經濟可能是粵東內山以及南台灣內陸平原的聯結所在。陳麗華的研究注意到,早期移住到六堆的粵東人內部存在著階層的分化,有些擁有龐大資產的人,他們來台投資購買田地經營田產,並扮演著召集同鄉前來拓墾的角色。陳麗華的研究顯示,早期來台的粵東客民並不全然是過往學者講的「閩主粵佃」的底層佃農,他們也有可能是粵籍地主為了投資而雇募前來。種種跡象都顯示,粵東客家移居南台灣跟水稻的栽植及其與華南之間的產銷有關。這個印象跟我們常把客家定位為近山墾殖、力農保守的形象,有著明顯的差異。
6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