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內容連載 頁數 6/8

英國的歐陸對手可是幸災樂禍。一八九八年,英法兩國在尼羅河的法秀達(Fashoda)發生衝突,法國在非洲的發展野心因而受到阻礙,此時還懷恨在心。一九〇〇年一月還有英國報紙刊出嚴正的文章表示,法國有可能趁著英國忙著跟波耳人打仗時,發動一支聯軍來轟炸倫敦以示復仇。俄國和英國也是互相猜忌,尤其是在亞洲。這個時期就是所謂的「大博弈」(the Great Game),英國跟印度的間諜——就像吉卜林筆下的基姆(Kim)那樣——混跡在中亞高山地區的遊牧民族之中暗暗監視,以防俄國的擴張主義威脅到英屬印度。英國跟德國的關係也很緊張。德國的威廉大帝(Kaiser William)雖然很愛戴他的祖母維多利亞女王,但是他認為,德國的軍事及商業力量正在崛起,所以應該要得到相應的殖民地才對。威廉大帝追求實現他的想法,決心要與英國優越的海軍一爭高下。一九〇〇年新年當天,他承諾要讓德國海軍重生,好讓德國有機會贏得「它尚未得到的位置」。
 
一八九八年,俄國沙皇尼可拉斯二世(Nicholas II)已然體認到這些大國之間的敵對以及隨之而來的軍備競賽,於是他召集了一個國際會議來辯論這個議題。會議在一八九九年五月於海牙(Hague)召開,會中各國同意一項協議,針對國際爭端提供自願性的仲裁。另外還有一項協議是,定出陸戰的相關規範,包括絕對禁止「交戰國」搶佔私人產業,也就是說,禁止洗劫財物!而且還有一條用心良苦但毫無約束力的解決方案,明列軍事支出以及新種武器的限制,「這對於人類道德與物質利益是相當必要的」。除了英國和美國之外,其他二十四位使節都同意禁止使用達姆彈。然而,發生在中國北方的事件顯示,遵守這條協定還不如乾脆打破協定。
 
當時外界對日本的了解並不多,不過日本跟中國都有派代表參加海牙會議。自從一八六八年明治維新,日本迅速現代化,把西方科學及工程技術,以及古老的愛國主義價值觀及東方道德觀,結合起來。
 
一八九四/五年,中國被日本的海軍和陸軍打敗,兩軍在組織及裝備上都是沿循歐洲路線。這場戰爭震驚全世界,因此德意志皇帝創造了這個用詞「die Gelbe Gefahr」——黃禍,這個觀念迅速傳開。
8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