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五社聯合書展
內容連載 頁數 5/6
屏東的在地風土,除了以燈會的有形裝置呈現,商機很難有系統地創造外溢效果。問題出在哪裡?因為我們太重視花大錢呈現有形的硬體,然而如此做法,除了一時的「我屏東我驕傲」情感熱血,能得到什麼實質效果?
 
我們來算算帳,這筆五億的燈會資金,花完之後,到底實質得到什麼?是成本還是投資?我認為,應該視為一筆把餅做大的創業資金,吸引了人潮,更要創造錢潮,甚至帶動在地體驗經濟的能力。
 
例如如何將屏東各鄉鎮的特色,透過現場區域概念呈現。線上透過網站、臉書粉絲頁來宣傳與介紹,同時推出限定版的物產,製造旅人的期待。線下的現場活動,藉由小型體驗活動、伴手禮、農產品來傳達內涵,讓業者能夠與遊客現場交流,更能刺激商機,讓旅人不只帶走對燈會的感動,還能帶走對屏東風土的回憶。就像我們去美國、東京的迪士尼樂園,或是大阪的環球影城,紀念品商店總是擠滿人,就是遊客們趁離園之前,把握機會,帶走各種回憶。
 
我們的各種大型活動,除了訴諸人潮,卻沒有想過希望遊客能花錢帶走什麼,而只是像燈會、像各地老街、像各種傳統市集一樣的招商模式,把攤商集中起來,沒有分類、策展與包裝,在旅客眼中,都是千篇一律的內容,自然不會停留。沒有重新包裝加值,我們永遠只是淺碟式的夜市文化。
 
另外,我們習慣「中心化」的思維,資源大量集中,不懂得疏通分流,擴大效應。
 
屏東燈會幾乎都集中在大鵬灣,人潮導致交通接駁問題,遊客花很多時間排隊等車。然而屏東這麼大的區域,有山有海有離島,更有城市與部落,擁有多元的族群文化,是一個絕佳的風土舞台,大量人潮來到這個熱帶南國,卻沒有導流到各個區域,非常可惜。
 
除了大鵬灣的燈會,屏東還有什麼?隔年的燈會已不會在屏東,屏東好不容易透過燈會引來人潮,要如何增加大家的記憶點,創造下次再訪的吸引力,就要在這次的燈會埋下誘因。
 
如果能類似先前提到的日本新潟大地藝術祭典,不同區域村落都有藝術作品,連深山裡不易到達的地區都有特別設計的作品,就可以吸引旅人四處走訪,順便認識不同人事物、餐廳店家,進而帶動地方活力與商機。
6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