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6
【春山文藝講座.文字紀錄節選】
 
文學的自殺與日本近現代精神史――
從明治到昭和,以北村透谷、有島武郎、芥川龍之介、太宰治到三島由紀夫、川端康成為例
吳叡人/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啟蒙浪潮下的新矛盾

日本文化對自願選擇死亡這件事,其實有他們社會理解或者被許可的形式,沒有基督教傳統那麼嚴厲地禁止自殺。然而日本什麼時候開始改變呢?接下來要談的階段就跟文學的自殺有關,在剛剛所描述的傳統封建秩序底下,不會出現太宰治,不會出現芥川龍之介,一切都要等到日本明治維新開始西化與現代化後──一言以蔽之,一切都要從福澤諭吉開始談起。福澤諭吉被認為是日本啟蒙之父,引進西洋的理性與進步觀,徹底非難封建與武士道的道德觀。他認為日本就是因為有武士道才會落後,所以他當然反對自殺,認為自殺是違反獨立自尊原則的卑怯之舉。福澤思想有個很重要的地方,就是傳承西方十八世紀的啟蒙運動,很強調個人主體,然而日本的封建時代沒有個人主體,在身分制度下,人的出身被放在一個固定位置,下一代也是這樣,這種身分秩序非常嚴厲,絕對不可更動。福澤認為要把封建身分制廢除,讓每個人獨立平等,所以他在〈勸學篇〉裡有一句名言:「一身の独立、一国の独立(有一身之獨立,才會有一國之獨立)」。他很重視個人獨立。事實上,歐洲的啟蒙哲學也是反對自殺。當代自然法愛講人的各種自然權利(natural rights),但就我的瞭解,從啟蒙運動以來,自殺權從未被當作人權,人有各種人權但不能自殺。在福澤諭吉全力支持的西化跟歐化的風潮的影響下,大約在一九○○年代前後的日本,出現了和本土原來那種自願死亡的傳統,完全無關的一種新種類的死亡,這是福澤諭吉沒有預期到的情況。換句話說,他帶來啟蒙的思想,結果反而創造了屬於啟蒙思想類型的死亡形式

61 2 3 4 5 6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