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五社聯合書展
內容連載 頁數 4/7

這種互相折磨的戀愛模式,終於在修復自卑的傷口後得到了終止。而這樣的頻率,也讓我吸引到一位非常有安全感的伴侶,得以邁向一段穩定成熟的關係。

不過即使是跟這樣的對象在一起,焦慮型依戀的舊傷,偶爾還是會冒出來咬齧著傷口,傷口一痛,又會想要確定自己被關注,就像小嬰兒希望自己嚎啕大哭,爸媽就會馬上出現一樣。有陣子我心裡只要空空的,就會拿起手機傳訊息給對方,也沒有要幹嘛,就只希望伴侶能馬上回我,讓我覺得自己有被在乎。

不知道該說是幸還是不幸,伴侶恰好是個非常有耐性的人,加上工作時間彈性,總是能在最快的時間回我,又可以聊到我滿意為止。因此有很長一段時間我都沒有意識到,自己其實是焦慮型依戀發作,才會這樣麻木而頻繁地傳訊息,耗掉一兩個小時在沒意義的閒話上,還以為自己很幸福,伴侶願意為我花這麼多時間。

奇妙的是「七件事練習法」中,沒有一樣是對治焦慮型依戀的,但是進入專注力練習期,焦慮型依戀卻會逐漸被療癒。

在練習專注力的期間,我發現即使閒下來,自己也不太會去敲伴侶,而是很自然地專注手上的事。該看書就有滋有味地看書,該做菜就好好料理手上的食物,真的沒事幹,也會去運動,去挑部影片好好欣賞。等心中真的有什麼想法,再敲對方好好分享,而不是虛耗自己和對方的時間,漫無目的地東拉西扯。

這樣過了一段時間,感情中的「幸福值」竟然不知不覺提高了──不是他變了,而是我變了。減少敲他的次數,專注在眼前的生活,反而讓真正相處的時間更甜蜜,交談更有品質。該看書的時候好好看書,聊天的時候專注聊天,兩件事都能讓精神獲得最大的修復;但如果一味期待對方安撫自己,內心的空洞不會因此而變小,反而助長焦慮型依戀。

「專注力」之所以有療癒的能力,在於它給了「焦慮型依戀者」最需要的東西──「在乎」與「關注」。而且來源不是別人,正是我們自己。

有人會問,這種方法是不是要我們「自己找事做」,就不會一直纏著伴侶陪?其實表面上很像,但動機完全不一樣。因為伴侶不理自己,只好被迫找事情做的人,就算再怎麼裝忙裝獨立,心思卻還是牢牢地拴在對方身上,委屈久了,終究還是會心生怨氣的。

但是被「專注力」療癒的焦慮型依戀不一樣,我們的焦慮,已經被當下自己給自己的陪伴所滿足,這種「獨立」是自願的,不會有一丁點委屈的感覺,甚至不會想跟伴侶索討,以證明自己被愛。
7上一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