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4
熱血少年只知義,現代幫派只看益
 
民國47年,當時我正就讀高中,本著一腔熱情、滿腹道義,和一群性情相近的兄弟,促成文山、竹聯、三張犁、北聯及血盟五幫協同組成反四海陣營,使竹聯能寫下以弱戰強、以寡敵眾、化被動為主動的輝煌奮鬥史,而這也是一段艱辛的歲月。雖然時間已過去六十餘年,許多當年叱吒風雲的人物已不在世,甚至於從人們的記憶中逐漸淡去,但回憶起來,我們的年輕歲月仍有許多值得敘述的事蹟。
 
當時由板橋中學的學生與新莊中學的學生結合的四海幫,在老兄弟寇為龍、陳自奮、馮竹語、吳國術、袁雲剛、許特上、甫國東、李政國、李可萍、焦際良、黃毛、藺磊俠等人的帶領下,稱雄於臺北江湖。
 
以現今的眼光來看,幫派往往只是好勇鬥狠,因為衝突造成打打殺殺的場面。但在當時的學生幫派之間,彼此並沒有什麼利益的糾葛,多以道義為重,以就讀學校、人際關係、居住地域等地緣關係,而人為或自然的結合在一起,互相幫助與團結以對抗外來的力量,而逐漸形成大大小小以自我保護為目的的眾多學生幫派。其中以四海幫實力最為雄厚、名氣最大,占據臺北市中心西門町,所以與其他學生幫派的摩擦與衝突也就更多。
 
民國47年7月,我以文山區內、鐵路新店線(民國54年停止營運)上、木柵與溝子口幫的同學和兄弟為基礎,共同建立新文山幫。
 
稱之為新文山幫是有別於已退出江湖的老文山幫兄弟,以及部分老兄弟在新店線上建立的各文山支系,如新店幫、大坪林幫、景美幫、公館幫、水源地幫、古亭庄幫等。而新文山幫是另外新組合的系統,親愛精誠、團結一致、勇敢出擊,很快在江湖上打出一片天下,立足於大臺北。對外仍稱文山幫,繼承老文山幫的正統和優良的道義與倫理之傳統精神,並開始進擊四海陣營。
 
在草創的環境與條件下,我加強了新文山的戰鬥力,運用隱蔽而主動出擊的戰術,在敵明我暗的狀況下,新文山幫在攻擊強大四海陣營的戰鬥中,逐漸取得戰果。
 
創立於永和竹林路,簡稱竹聯
 
竹聯幫最早稱為「竹林路聯盟」,後來順口稱為「竹聯」,但民國40年代的兄弟都自稱「中和鄉」,認為竹聯是真正繼承了「中和幫」抵抗四海的精神,並認為竹子韌性強,雖孤葉單薄,但生命力極強,所以以「竹子」為標誌圖騰。
 
41 2 3 4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