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雜誌滿千送百
內容連載 頁數 2/3

假如這種迷失方向的感覺可以發生在托爾斯泰身上,那麼它就有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即使是我們這些平凡人,也時常會覺得自己活得不夠淋漓盡致。托爾斯泰已經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作家,他也有這種感覺。財富、名聲和成就無法讓任何人豁免跌落山谷的命運。
 
我們這些凡人
 
有些人的一生非常平順,從來不曾跌落谷底,我希望他們能保持好運。但多數人的一生,多多少少都要受點苦,促使我們在這些期間自問一些人生的根本問題。
 
受苦有很多種形式。有些人忙於工作,但是他們對自己的人生意義感到茫然。有些人經歷的是心碎的痛苦。有些人失去摯愛,覺得未來一片黑暗。還有些人是被心臟病、癌症或是中風打倒。另一些人則經歷失敗或醜聞;他們把自己的身分認同建立在外在成果之上,然而那些東西早已不復存在了。
 
然而對其他人來說,受苦的感覺並不是像人生的危機那般戲劇性,而是一種逐漸蔓延的莫名不安,對自己所做的事漸漸失去熱忱。
 
榮格派分析師賀里斯的一位患者如此說明這種感覺:「我一直想在每場競賽中獲勝,但直到現在我才意識到,原來是人生競賽在擺布著我。」有些人拚盡全力想贏得勝利,想超越別人,但某天突然發現,所有一切都非常空虛、毫無意義。「無法珍惜,無法享受。」托爾斯泰筆下的某個人物如此說。
 
作家卡胡恩(Ada Calhoun)曾在歐普拉的官網(Oprah.com)寫過一篇文章,提到許多三、四十歲的女性覺得自己的人生漫無目標,彷彿人生的方向出了差錯。一位四十一歲的女性友人告訴她,「有時候我的腦袋會突然清醒過來,通常是在開冗長的電話會議時,」她說,「我的腦袋裡突然有個聲音對我大吼:你到底在幹嘛?這一點意義也沒有,而且無聊透頂。你為什麼不去做你喜歡的事情?」
 
德雷西維茲在《優秀的綿羊》中,描述了自己年輕時所經歷的事如何使他變得意志消沉。他的家人全都是工程師和科學家,因此他也認定,科學是他此生的志向。大學尚未開學前,他已經決定要雙主修生物學和心理學,完全不允許自己的人生有任何不確定的時刻。在踏進校園之前,他已經鎖定了四分之三的選修科目。
 
當他發現自己應該選擇英文系做為主修時,為時已晚,於是他以雙主修畢業,但他完全沒有意願踏入那兩個領域的職場。
3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