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4
前言 基本原則
 
對某些人而言,翻譯是文學的窮表親,虛有其表的繡花枕頭,是必要之惡, 或純然的東施效顰。但也有人認為,翻譯是跨文化理解及豐富文學涵養的捷徑。翻譯遊走在藝術與技藝、原創與複製、利他與商業,甚至是傑作與劣作的邊界。納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他本身也是著名的翻譯家)將翻譯貶為:「鸚鵡喳喳,猴子吱吱,/對古人的褻瀆。」而如艾茲拉.龐德(Ezra Pound)、薩謬爾.貝克特(Samuel Backett)、羅伯特.羅厄爾(Robert Lowell)、伊莉莎白.畢許(Elizabeth Bishop)、王紅公(Kenneth Rexroth)、泰德.休斯(Ted Hughes)、約翰.艾希伯里(John Ashbery)、莉迪亞.戴維斯(Lydia Davis)、及哈里.馬修斯(Harry Mathews)等作家──更別提波特萊爾(Charles Baudelaire)、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 、曼德爾施塔姆(Osip Mandelstam)、帕斯傑爾納克(Boris Pasternak)、保羅.策蘭(Paul Celan)、帕韋澤(Cesare Pavese)、博納富瓦(Yves Bonnefoy)、村上春樹及漢德克(Peter Handke)等人──都曾翻譯出本身堪稱文學經典的譯作。在這個千里滑鼠一鍵連的時代,博拉紐(Roberto Bolaño)、諾斯加德(Karl Ove Knausgaard)、莫迪亞諾(Patrick Modiano)、費蘭特(Elena Ferrante)、史迪格.拉森(Stieg Larsson)、利斯佩克托(Clarice Lispector)、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及莒哈絲(Marguerite Duras)等作家,都成為美國文壇上舉足輕重的人物;雖然翻譯的重要性越來越受到認可,但令人驚奇的是大家對翻譯仍有許多誤解。
41 2 3 4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