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5
前言
如何做到既有效又友善的溝通?
「說過多少遍了,你為什麼老是講不聽?」
「幹嘛老是針對我?」
「又來了,是想氣死我嗎?」
「你根本就是故意的!」
「你從來都不關心我的感受!」
「我覺得你根本就不愛我!」
日常生活中,是否常被這樣的語言攻擊?又或者,這種話常從你自己的口中冒出?
這本書要談的,正是我們生活中所發生的各種「暴力型」溝通:他們為什麼那樣說話?為什麼這麼沒禮貌、這麼傷人?
類似的語言不僅出現在家庭成員之間──親子、夫妻、兄弟姊妹等等,在職場上,雖然平常同事與長官之間相處融洽,但三不五時也會有「暴力型」語言在辦公室裡冒出頭──
「業績這麼爛,你可以再鬼混一點!」
「你是豬腦袋嗎?我已經教你幾遍了還是學不會!」
「老是找我麻煩,你有事嗎?」
「反正公司沒預算,你自己看著辦!」
「你凶什麼凶,了不起我不幹了!」
換言之,長期以來從家庭到職場,總是有許多人習慣用鋒利的語言傷人而不自知。而當我們面對這種語言,往往會覺得很無辜,甚至被激怒,進而會以同樣激烈的語言反擊,衝突也因此發生。
在多數情況下,如果沒有正確處理衝突的方法,衝突就會漸漸惡化,最後演變成難以收拾的地步。對於引發這一切的暴力型語言,我們可以怎麼辦?該如何面對?如何化解?或許,我們應該問的是:
如何做到既有效又友善的溝通?
從認識自己開始,學習與他人對話
這本書,要探索的正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我採用的方法,是以已故知名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Marshall B. Rosenberg)博士所開創的「非暴力溝通」理論為基礎,再加上其他心理學家的研究。
盧森堡博士認為,每一個人天生都是友善、溫暖的,不會沒事就開口罵人、講出難聽的話,把自己搞得沒人愛。漸漸長大後之所以會說出傷人的話,使用上述這些暴力型語言,往往是後天學來的習慣。你我很可能都一樣,從小聽慣了類似的語言,長大後不知不覺跟著講,也就順理成章。
因此,我們完全沒發現這些語言會傷害自己身邊的人、激起對方的反感,進而引發衝突。而當衝突發生,我們也常會認為挑起爭端的是對方,不是我們自己。事實上,即便爭端真的是因對方而起,但也與我們的回應方式有關。
共
5頁
1
2
3
4
5
下一頁
跳到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