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五社聯合書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7
前言(節錄)
 
◎後工作社會
 
彷彿嫌彼此競爭還不夠累人,現代人競爭的對象還要加上機器,然而人類終究會敗下陣來。自動化、人工智能、演算法都以次方的速度進步,數十年間,模型和最佳化實踐也不平衡地繼續發展。
 
想到未來的工作型態,特別是放在現今這種混亂的科技背景下看,實在會讓有生產力的創意人才如我們鬆了一口氣。畢竟,在迫近的這波勞動力轉型潮中,就第一印象來說,會受波及的職業在性質上而言都具備了一定程度的卑微性:手工製造業、運輸業(計程車司機、貨運卡車司機)或其他各種純屬藍領階級的工作。但是,這不過是虛假的安全感,因為更深入檢視後,我們就會發現,儘管創意自動化的程度遠遠不及製造業,但仍會被運用在需要創意的工作──律師、醫師乃至作家、藝術家──上,無人能倖免於技術革命。而現在該是我們開始準備迎戰的時機。
 
想像一下這個畫面:人工智能被聘任為某間廣告公司的創意總監,而谷歌的人工智能在完成編程後,僅花了幾個小時便創作出原創藝術作品。在日本,人工智能寫的小說入選了某知名文學獎的決賽(晚點會談更多這部分)。高盛銀行等公司也開始運用演算法軟體,它們在幾秒鐘之內就可以完成和十個分析師同樣分量的工作,而成熟世故的聊天機器人則可以幫助小市民不致於在法律系統中迷航。這些發展都會為創意或非創意人才帶來衝擊。
 
當社會發現這並非是可以靠更聰明、更努力工作解決的問題時,會發生什麼事?我們以工作作為評斷個人價值、地位的社會象徵,而當這一基礎開始瓦解後,又會是什麼情況?
 
現代人對於工作的痴狂進入了走火入魔的高峰,可以想見我們離準備好面對即將到來的改變還差得很遠。然而,不掙脫過往,我們就無法欣然接受迎面而來的巨大變局。我們現在必須開始問這些不容易回答的問題。
 
◎一個複雜的議題
 
不會只有單一面向需要為此負責。
 
這種工作文化散布在所有你想得到,甚至你所不知的各個領域中。我們在不同領域中都聽過類似對話,而本書特別之處,在於我們並不避談其中的複雜性,而是擁抱人類本質和行為間的緊密關係。我們運用跨學科的方法,汲取來自神經科學家、史學家、媒體評論家、社會學家、藝術家、經理人、執行長、舞者、哲學家、名人、創業家等的研究見解。
71 2 3 4 5 6 7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