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2
樸門永續生活設計|照顧地球、照顧人、分享多餘
采菊園生態農場
「這是我生平第一次舉手說要做!也還好有舉手,後面的好事才會發生。」廖美菊說。二○一八年政府開始推動友善環境耕作的政策,她鼓勵「花蓮樸門永續生活協會」的夥伴一起抓住這難得的機會,成為花蓮目前三個審認單位之一。以樸門永續生活設計為基礎,無化肥、無農藥,更在乎生物多樣性與資源運用。擔任審認單位召集人的她說:「農人友善環境,土地被照顧好了,人就會加倍安全!」
沿著小徑走進采菊園,放眼望去沒有大面積的農作物,滿是花草乍看貌似凌亂了些,走近才發現鳳梨、山蘇、薑科植物,像是各有生活領域一般隱身其中。最顯眼的是鳳梨!壯碩粗大的枝葉像是在伸懶腰般綻放,和諧地與被農夫視為雜草的咸豐草比鄰而居。
花蓮高中生物老師退休的廖美菊,經營一座近三公頃的實驗農場,透過長期實作與觀察,推動符合亞熱帶生物多樣化的自然農法。「我的工作就是把長得很高的草踩下去,草踩彎成厚厚的一層,底下的照不到陽光就會爛掉,養分就會送給土壤。上面的草不久又會自己轉彎,長起來行光合作用,把陽光都轉換成養分,去滋養土地。所以我這個地方的特色,就是雜草很多。」她透過改變處理土壤方式、種植多樣性作物,證明了自然農法能讓土壤肥沃,產出健康又滋味豐富的食物。
「我種東西的第一個原則就是,所有我想吃的都種,再從中找適合發展的。第二個原則是種類要很多,生物多樣性越高,生態平衡效果越好。例如,桃子李子很好吃,但是很難照顧,我就種一點點。鳳梨很好吃又不會太難照顧,就多種一點變成經濟作物來賣錢。各種柑橘類的,像是檸檬、柳丁、椪柑、金桔、金棗都有種,加工就能吃一整年。」
往農場裡頭走,還有枇杷、梅子等各樣的果樹,廖美菊與夥伴來清理枇杷葉面上的苔藻、枯萎的花瓣,減少病蟲寄生機會,摘除受傷的、保留健康的果實,套袋後等待慢慢成熟。不時見到小蝸牛、蝴蝶、蜜蜂,充滿生機。「以前還不只這樣!早期生態非常豐富,到處都是青蛙。但後來在我上小學以後,農夫們開始大量使用農藥,很多生物就逐漸消失⋯⋯。」
這座有別於一般農場的采菊園生態農場,是廖美菊的生態教學基地,也是友善環境耕作審認的示範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