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 /6
第一章(節錄) 重新檢視喚醒式溝通:喚醒溝通的藝術 我們記得,溝通可以同時是傳遞知識以及喚醒體驗的。如果你是一個木匠,你說:「這裡有些有用的工具,」你有特定意義。如果你是童子軍,說同樣的話,你的意思是不一樣的。如果你的興趣是雕刻木頭,你會有個全然不同的意義。我們持續創造並理解喚醒式溝通的不同層次。有個提問是:當我們的目標是誘發一種狀態,我們如何在心理治療以及個人溝通裡運用喚醒式溝通?我們可以在藝術裡找到答案。 藝術是一種喚醒式溝通。當畢加索(Picasso)畫出絕世偉大作品,《格爾尼卡》(Guernica),他應該不是想著「我畫這幅畫,因為我希望觀眾知道戰爭很恐怖。」他畫《格爾尼卡》,因此觀眾可以有個喚醒式體驗,體驗到戰爭的恐怖。 在電影《教父》(Godfather)第一集電影結束時,導演柯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並沒有明白說出邁克.柯里昂(Michael Corleone),新教父是一個偽君子。相反地,導演運用了混淆的場景,教父柯里昂參加小孩子的受洗典禮,混雜著許多暴力的殺人場景,教父對他的敵人們殘酷報復。這些極度對立的電影場景目的很明顯,導演也不需要對於柯里昂的個性多作解釋了。 當弗羅斯特(Robert Frost)寫詩時,是為了喚醒獨特體驗,而他所用的工具就只是紙和筆。在弗羅斯特的詩作〈我窗口的樹〉,他開始時寫道:「我窗口的樹,窗口樹,當夜晚降臨時,我的窗框低下⋯⋯」窗框?他是說窗戶陰影嗎?「但是,在你我之間,永遠沒有窗簾阻隔⋯⋯模糊地,夢幻般的頭從地板上升起,擴散到雲端⋯⋯」一棵樹跟一朵雲相比較?這個隱喻對讀者而言有什麼意義呢?「不是你所有輕盈的舌頭,大聲說出,都帶著奧祕⋯⋯」輕盈的舌頭?什麼是輕盈的舌頭?喔,是的,他在比喻樹葉。「但是樹啊,我看過你被取下,拋來拋去,如果你在我睡覺時看見我,當我被取走、被掃除、被遺忘、你就有看見我。那一天她把我們的頭靠在一起,命運有關於她的想像,你的頭腦如此擔心外在的事物,你的心智擔心內在,天氣。」
共
6 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跳到
1 2 3 4 5 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