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
中國衛生健康制度變遷

中國衛生健康制度變遷

  • 作者:徐程
  • 出版日期:2020/09/25
內容連載 頁數 1/3
第一節 衛生健康制度及其變遷的內涵

一、相關概念及理論

(一)「制度」和「制度變遷」

對於制度(Institution),學者們從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和管理學等角度給出了不同的定義。傳統的制度研究主要從靜態的角度描述政治、規則及法律等。新制度主義不僅關注制度在政治和經濟中的作用,而且結合行為學等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從動態的角度開展研究。
 
新制度經濟學家道格拉斯·諾思(DouglassNorth)將制度定義為博弈規則,由正式的規則(憲法、產權制度和合同)、非正式的約束(行為規範、慣例和自我限定的行事準則)以及它們的實施規則構成,包括制度安排與制度環境兩個層次。諾思運用產權理論和國家理論分析制度的變遷,認為有效率的產權制度是國家設計的結果。埃莉諾·奥斯特羅姆則從自組織治理的視角將制度界定為工作規則的組合,決定誰是決策者,應該允許或限制活動,遵循合作程序,必須提供或不提供合作信息,以及如何根據個人的行動給予回報等。林毅夫則將制度變遷區分為由政府頒布法令所引起的強制性制度變遷和以人在回應由制度不均衡引致的獲利機會時所進行的自發性變遷即誘致性制度變遷。他用制度創新的預期收益和費用來解釋誘致性制度變遷的動因,並從制度創新中普遍存在的「搭便車」現象出發,指出國家干預可以彌補制度供給的不足,即強制性制度變遷。
 
也有經濟學家從演化博弈論的視角研究制度的變遷。哈耶克認為制度變遷是人們在試錯過程中形成的自然演進的結果。青木昌彥等學者則認為制度是關於博弈的共有信念的自我維護系統,而制度變遷是在一個演進穩定的博弈中進行的。也有學者運用行為與演化分析,提出個人偏好和制度是共同演化的。這些研究不僅彌補了早期新制度經濟學研究中對博弈規則的外生假設的不足,而且將微觀個人的行為與中觀的集體行為和宏觀的制度分析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馬克思的理論體系主要基於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制度的本質或基礎是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結成的關係,即社會的經濟結構。人類社會制度與意識形態的變遷,主要以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的變遷來解釋。
31 2 3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