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雜誌滿千送百
23.97的海洋哲思課

23.97的海洋哲思課

  • 作者:廖鴻基
  • 出版日期:2020/11/10
內容連載 頁數 1/4
第一章  山海環境
 
第一節  限制或延伸

 
生長於一邊山、一邊海的東部小城花蓮。
 
我的家鄉,山海圍繞。
 
花蓮西邊是高聳蓊鬱的中央山脈,東側是地球上水域面積最大的太平洋,我的生活範圍,大抵落在山、海之間大約五、六公里寬的洄瀾沖積平原上。
 
生活在山海框圍的環境底下,我常覺得,西邊是一道難以翻越如高牆似的屏障,東側則是無垠無界一去千里,宛若天險阻隔的茫然大海。
 
如此窄隘的環境底下過日子,年輕時常懷疑,是否自己的發展機會會被現實環境所限制,會不會這輩子都像是被綁手綁腳般無法伸展。
 
於是,心底常有好奇,山嶺後面會是哪裡?無盡大洋的盡頭又是哪裡?
 
好奇心一旦萌芽,生命內悄悄啟動的就會是想要突圍限制的動物本能。如此「不安於室」的念頭,讓我年輕時喜愛登山。內心時常有股衝動,想離開既定位置,想攀爬到山頂上去看看山稜線後面是否有個讓人驚喜的新世界。
 
同樣的好奇心,三十歲過後,我踏上甲板,航行出海。
 
山海究竟是天險阻隔,
還是展望未來的通道?

 
登山及航海,「走出去、航行出去」等突圍限制的意念,伴隨著我這輩子的成長腳跡。
 
因為經常變換位置,我發現,當視角改變時,視野必然跟著改變。當視野改變,對環境、對家鄉的感情自然變得更多元也更深刻。
 
登高和離岸,除了發現新世界外,也讓我有機會以不同角度和不同感情重新看見臺灣。
 
無論是「山海花蓮」,或「大山大海的臺灣」,生長在這樣的島國,臺灣的生活環境注定有山有海。山海環境對我們來說,究竟是天險阻隔?或者是展望未來的通道?
 
關鍵似乎在於我們如何看待老天給的這片海、這些山脈、這塊土地和這座島嶼。
 
當環境被我們認為是先天限制,山海便會是高牆深淵,阻礙我們通行,若能在認知上調整對應的態度,我們就會鼓勵自己以積極且進取的精神跨山越海,不停向外探索,延伸自己的生活範圍,延伸自己的見識,也延伸島國社會向外發展的機會。
 
第二節  一段航程
 
2003年組成工作團隊執行「繞島計畫」,我們租用一艘二十噸賞鯨船為工作船,以一個月時間將臺灣航繞一周。計畫用意在於突圍海島限制,讓臺灣社會對疆界的思維,從傳統的陸地海岸延伸到沿海,並藉以宣示,海洋應該是島國社會重要的生活領域。
41 2 3 4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