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五社聯合書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7
01. 走在歐洲小鎮的石板路上
 
—石板路三部曲
 
歐洲石板路,一個默默陪襯歐洲小鎮美麗景象的配角,以謙卑的姿態烘托歐洲的優雅。
 
人們腳底下踩踏的一顆顆石塊,儘管排列參差稍有不齊,但就是很有味道。幾年前,羅馬市政府竟曾想將威尼斯廣場的石塊地坪,替換成易於保養、較不崎嶇且安靜的柏油路,並把原本鋪路的石塊以一塊40歐元變賣來籌措修路資金,如此想法遭到了市民群起反對,民眾無法接受古意盎然的石板路被瀝青取代,普遍認為那將是都市美學的一大浩劫。
 
不怎麼起眼的小石塊鋪陳出迷人的布景,但其實,這樣的石板路並不是一直以來都是我們今日熟悉的模樣,而是在文藝復興左右才形成;形成歐洲迷人景致的石板路,其實歷經過羅馬帝國、中世紀與文藝復興的三部曲演化。
 
一、羅馬道路(Roma road)
 
在古老的年代,大多數道路其實並不像今天所理解的那麼明確而清晰,往往只是個可供認知為動線的線形痕跡。記載最早且具體的道路系統,便屬羅馬自共和時期到帝國時期完成的羅馬道路(Roma road)。
 
由於羅馬帝國幅員遼闊,基於軍事快速運輸與聯繫的考量,羅馬人建造了約 八萬七千公里 的道路,通達國土境內各處。這規模相當於現代美國境內州際公路的總長度。羅馬道路分為29條,依照施築者人名命名,如最知名的亞壁古道(Appian way),便是以完成該道路建設的古羅馬監察官亞壁‧克勞狄(英語Appius Claudius Caecus)來命名。
 
雖然早在共和時期便已有道路的闢建,但到了帝國時期達到空前的規模。
 
一般認為,羅馬道路施作的技術來自同樣位於義大利半島的伊特魯里亞(Etrurias)。伊特魯里亞大約位在現在托斯卡那一帶,由於有著卡拉拉大理石的資源,因此在石材處理及運用上,在當時已經發展出一定的技術水平;羅馬人鋪路的技術也就學習自此。
 
位於道路底下的「路基」,是羅馬道路很重要的實務觀念。看來平整的路面下,必須先以厚實的基礎穩固上方的路面,並吸收來自路面上荷重;因此,羅馬人築路時先從地面往下開挖約 90公分 ,再分層配置大小石塊,並逐層夯實。
71 2 3 4 5 6 7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