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五社聯合書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5
蘇致亨【21侯孝賢,《尼羅河女兒》,一九八七】
 
天才何以成群地來?臺灣新電影的生成條件
 
一九八七年,侯孝賢在蟾蜍山上拍《尼羅河女兒》時過了他的四十歲生日。與侯孝賢在楊德昌電影《青梅竹馬》搭檔演出的蔡琴(彼時剛嫁給楊德昌),還特別拎著蛋糕,到山上為侯慶生。同一年年初,五十多位關心臺灣電影的文化人才剛共同發布由詹宏志起草的〈民國七十六年臺灣電影宣言〉,希望能為「另一種電影」──那些有創作企圖、有藝術傾向、有文化自覺的電影──多爭取點存在空間。此舉也獲得香港《電影雙周刊》多位電影人跨海連署響應。
 
然而,這次罕見的集體行動,卻成為後人回顧時所稱「結束的開始」。正如楊德昌所言,臺灣新電影一開始是集體的努力:一個即將接掌的新世代,帶來一整套新穎且更有能量的拍片方式;但是當每個人成名後,各自有不同發展方向,九〇年代後,拍電影靠的就大多是個人努力了。這一段叛逆青年們如何革新臺灣電影,最後又為何分道揚鑣的故事,或許可以從一九八七年,這部正是在描繪青春逝去,事後看來亦頗具轉折意義的侯孝賢電影《尼羅河女兒》開始講起。
 
據侯導自己的說法,《尼羅河女兒》講的是妹妹和哥哥之間的關係。故事講的是夜校女生林曉陽(楊林飾),知道她二哥(高捷飾)平常是小偷,曉陽則暗戀她二哥的朋友阿三(陽帆飾)。曉陽正在看日本漫畫《尼羅河女兒》:女主角是闖進時空隧道回到古埃及的大學生,愛上了埃及王曼菲士,因為是學考古的,知道曼菲士年紀輕輕就將去世,是一場逃避不掉的悲劇。林曉陽看漫畫時就不自覺有種憂傷,憂心她二哥和阿三遲早會出事,兩人到最後仍確實因相繼惹禍上身而命喪黃泉。
 
《尼羅河女兒》講的不只是林曉陽「預知死亡紀事」的幻滅與成長,影評更指出,電影真正諷喻的主角應該是「臺北」。電影中,曉陽與二哥居住在臺北市近郊的蟾蜍山上,照顧小妹曉薇與年邁外公。曉陽白天在公館的肯德基打工,晚上讀夜校,更常跟著二哥和阿三在餐廳或舞池混過閒暇時光。影片中多次以霓虹燈景或「魔幻時刻」的幻色夕陽,展現城市物質文明的濃豔魅惑;與此對應的,則是山城住處的幽沉陰影。曉陽二哥的逝世,似乎證明了臺北市的結局終將如巴比倫般沉淪,全片收在城市郊區疏離昏暗的空景當中。
51 2 3 4 5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