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書展_春季特談
內容連載 頁數 1/5
導言
 
戰後初期的臺灣史研究,多半著重在描述臺灣人脫離日本殖民支配、回到祖國懷抱的喜悅,甚至許多早期論文還會脫離學術脈絡,直接就說島上人民「欣喜若狂」地歡迎從中國大陸前來接收全島管轄權的國民黨官員及中國軍隊。更多研究則是直接略過這段轉換期,探討一九四五年十月二十五日後,陳儀政府在臺灣的倒行逆施,並直接導致一九四七年二二八事件的爆發。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天皇透過「玉音放送」宣告接受「波茨坦宣言」。從這天到中華民國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長官陳儀正式接受日本第十方面軍司令官兼臺灣總督安藤利吉投降為止,共歷時七十一日。目前筆者寓目所及,似乎還沒有學者仔細討論這段妾身未明的歷史曖昧期。這二個多月的時間在臺灣史上要歸入哪個時期?是放進日治時期還是併入民治時期呢?越是深思,越是令人困惑,同時也引人玩味。
 
雖然日本軍已經戰敗,但新政府尚未正式成立。生活在如此「無政府狀態」之下的臺灣人民,對臺灣的未來擁有什麼樣的想法呢?他們對中國與日本又是抱持著何種感情?他們是否毫無疑義地將日本戰敗和歸還中國劃上等號,又或者有誰想出臺灣前途的其他可能性?島上的日本人與臺灣人之間的關係又有什麼樣的變化?
 
有學者認為:「自從日本帝國主義殖民地支配之桎梏被解放的臺灣,原本有可選擇三種年號的可能性。第一種是臺灣零年或元年、第二種是中華民國三十四年、第三種是一九四五年。……但,在臺灣沒有獨力構想臺灣零年的設想,亦沒有其主體。」當時也有作家形容這七十一天是「政治真空時期」。但是當時身在臺灣島上的六百萬人(包含日本人),難道會在經歷如此歷史巨變的時候,茫然無知地虛度兩個多月嗎?如果我們能諦聽即將從日本殖民統治中解脫卻又尚未接受中國統治的臺灣人心聲,是否能找出臺灣人對未來的理想與期待呢?
51 2 3 4 5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