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五社聯合書展
延綿的餐桌:府城米食文化

延綿的餐桌:府城米食文化

內容連載 頁數 1/3
從搖籃到墳墓

「在那個時代,糕餅是只有家中比較富有的人才吃得起。因此普遍都覺得開餅舖似乎是很『高尚』的工作,所以郭阿公才做起餅舖的生意。」——〈福安坑上的紅龜粿—永合香餅舖〉

現在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糕餅店,西式的、傳統漢式的,甚至坊間的烘焙坊、甜點工作室都提供了婚禮、滿月、生日等不同生命大事時的糕餅。但把時空拉回七十年前,當時糕餅還未這麼普遍,在整體社會仍謀於基本的生活溫飽時,糕餅這種「非日常」的食物,甚至帶著貴重感。因為「非日常」,所以只有在人生重要的時刻才準備。利用身邊常見的原料─米,捏塑成形的糕餅,賦予其吉祥的意涵,領著人們走入人生的下個階段,從出生到墳墓,都有相伴的米食存在。

初生嬰兒的四樣儀禮

臺灣民間信仰的生命祭儀,其繁雜和謹慎的程度與生命階段之安危有關,在危險的階段,如嬰兒剛出生,對外界較難適應,因此有較多的儀禮。以初生嬰兒來說,就有三朝之禮、滿月禮、做四月日、做度晬(tsò tōo-tsè)等四項儀禮。

所謂「三朝之禮」指的是出生滿三日,為嬰兒洗身換新衣,因為根據傳統習俗,剛出生的嬰兒並不用水洗澡,而是用麻油擦洗全身,並以父親的舊衣服包裹。當日由祖母或母親抱著嬰兒,準備油飯和雞酒等供品祭拜神明與祖先,這些雞酒油飯會拿來分送外家(產婦之娘家),稱作「報酒」,告知已有外孫。期間若有親友送來禮品,也會以油飯作為回禮。親友若收到油飯,可將「油飯頭」(油飯上層部分)留下,取少許白米,覆蓋紅紙,紙上放油飯頭,以及小石頭或黑豆數粒,祝福嬰兒「頭殼堅」。

出生滿一個月需祭拜祖先,這時外家會送十二項禮物,稱「送頭尾」,這十二樣禮主要是食物與嬰兒用品,依各家的習慣來送,但紅圓(俗稱「外媽圓」)與紅龜粿是常見的贈禮。生子之家,也會以油飯、米糕回禮。

出生滿四個月,稱「做四月日」,要用牲禮、桃形糕粿、紅龜、酥餅祭拜神明祖先。娘家也會送和「做滿月」相同的「頭尾」和紅桃來祝賀,至於一般親友若送來賀禮,就用紅桃來答謝。
31 2 3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