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五社聯合書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7
内文試閱1
 
台灣科學中藥發展的隱憂
 
台灣自1995年將科學中藥納入健保給付後,科學中藥大為興盛,中醫藥界治療方劑從傳統中藥飲片,逐漸過度到以科學中藥為主。健保署每年支付的科學中藥費用高達約新台幣200億元,每天都有上百萬的病人在服用科學中藥,規模龐大,影響廣泛而深遠。
 
相對於台灣蓬勃發展的情況,中國、韓國、日本等地使用科學中藥的風氣不如台灣普及,市場仍相對封閉,台灣儼然成為科學中藥臨床經驗最豐富的地區。美中不足的是,台灣的中醫學界缺少標準化的科學中藥教學課程,甚至連一本討論如何以科學中藥開處方藥的教科書都沒有,更不用說列入各級考試範圍。中醫的養成教育缺乏完善的配套措施,成為科學中藥發展的隱憂。
 
「如何使用科學中藥?」是台灣中醫教育的問題。平常大家都在用,但學校教學都是應用飲片,沒有老師教如何使用科學中藥,相關書籍也付之闕如。中醫以前都是學徒制,師父帶進門,老師個別教,哪種科中對應哪種飲片,然後酌量加減,甚至還會教如何用科中的複方加複方來立方。但這種屬於「師門心法」性質的教學,多是靠各自的經驗傳承,彈性大卻缺乏標準。
 
從學習的角度來看,重要的是「思辨」的過程。若無理論體系,學的人也只能學個皮毛。若是能學到理論,再學組方原則,加一些臨床經驗,就可以靈活的運用。可惜現在大學的中醫科系並未傳授,最多實習時能學到一些科中的運用,卻缺乏思辨的過程,結果也多是皮毛。學校教方劑的組合,沒教科中的使用;學生從學校畢業後,每個人只好靠自己單打獨鬥。
 
學校的教學、考試與應用,應該一致。一位中醫師養成的過程中,若無法一窺將中醫傳統方劑「轉化」為科學中藥處方的門徑,當他從學校畢業後,該如何應對實際生活中以科學中藥為市場主流的潮流?模糊、曖昧不清的情況下,勢必造成重重問題。
 
*「君臣佐使」是最好的整合工具
 
後來,我再次重讀《黃帝內經》中講五運六氣的〈至真要大論〉時,看到岐伯回答黃帝有關於方劑制藥之問,提出「主病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的處方用藥規則時,忽然被觸動,一個念頭冒上來:為什麼不將「君臣佐使」的概念也應用在中醫臨床治療、組方,甚至整合性醫療上?
71 2 3 4 5 6 7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