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3
第三章
無能是累積出來的──過度保護的真實危險所在
我原本跟同學一起走路上學,一點問題都沒有,但我爸媽不知道在哪裡讀到說有個變態在全美流竄,然後他們就說我不准自己去學校了。我現在上下學都是他們開車接送。
──十歲男孩的心聲
我們多數人都了解自己活在一個快速變遷且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如前所述,這會加深我們的焦慮,削弱我們解決問題跟做成決策的能力。為了完全解除不確定性對我們的思考所產生的負面效應,我們必須更透徹、更細微地去瞭解焦慮為何物。焦慮究竟如何影響我們?我們的焦慮如何影響孩子?我們該如何在會誘發焦慮的情境中增進自己的耐受性,又該如何進一步從焦慮裡學到教訓?
孩子們的本能是會去避開讓他們害怕或焦慮的事物,但如果不去面對這些東西,他們就永遠無法發展成兼具勇氣跟能力的個體。這是在面對不確定性時我們最不樂見的局面,因為既然冒險、快速適應與自在地與陌生人互動是你未來必備的生存技能,那你就不能一心只顧著不要讓自己焦慮。
焦慮的父母與焦慮的孩子
過去一年,美國每五名成年人就有一個人苦於焦慮症,而終其一生,將近三分之一的美國人都會面臨這個問題。另外去年一年在從十三到十七歲的青少年當中,每三個人就有一個會掙扎於焦慮之中,其中可歸入嚴重心理傷殘(impairment)者也有百分之八點三。關於焦慮人數增加的來龍去脈,固然沒有人能夠全部細說分明,但多數專家的共識是這跟不穩定的時代應該脫不了干係,而兩名幫兇則是智慧型手機與社群媒體。如艾力克斯‧威廉斯(Alex Williams)在《紐約時報》中所寫,「流行病學界認為焦慮是一種病症,但同一時間,焦慮症也愈來愈儼然是一種社會現象:一種在驚悚電視畫面裡的腥羶中茁壯,然後透過社群媒體不斷渲染擴散,共有的文化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