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五社聯合書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9
【第二章】從笛卡兒式的心靈到體驗性的世界
 
心靈是社會性的,社會是精神性的。──伊恩.薩蒂(Ian Suttie)
 
噢,世界!世界!世界!這樣,可憐的人就被鄙視了。──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關於「在世存有」(Being-in-the-world)一事,因其所存在的世界而變得讓人著迷……理解一個人之所以如此存在,總是關乎對於這個世界的理解。──馬丁.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
 
最近偶然間聽到一位同事直截了當地評論說哲學是沒用的,只是個半吊子職業。他說:「現在,精神分析治療倒是實用。有時候,人們的確需要。」儘管佛洛伊德對哲學的厭惡眾所周知,我們還是希望當前大多數精神分析師們不要抱有這樣的想法,而且能夠理解哲學家們的探究和辯論對他們的工作非常重要。有跡象顯示這樣的理解的確變得愈來愈普遍──在過去十年當中,這個領域中已經有了針對「笛卡兒主義」的批判性討論。本章將對這項討論做進一步的貢獻,舉出一系列體現在精神分析理論和實踐中的笛卡兒式基本觀點。我們感謝哲學家查爾斯.泰勒(Charles Taylor, 1989)的著作,他對此做了非常系統化的描述。(相較於我們的簡化版描述,泰勒豐富、細緻入微地描繪了理念發展的歷史。如果有些讀者認為我們對傳統精神分析工作的描述過於簡單,這不是泰勒的責任。毫無疑問,最好的分析師總是超越笛卡兒式框架,以關係性的方式工作,不管他們公開宣稱支持哪一種理論。)
 
從早期作品中可以看出,笛卡兒式心靈最早發端於笛卡兒的《沉思錄》(Descartes, [1641] 1989b),到了現代發展為我們所知的佛洛伊德的心理機制。雖然佛洛伊德對於潛意識工作的系統性研究動搖了笛卡兒式心靈的一個重要成分,即不再熱衷於「觀點的清晰明瞭」;但是,正如瑪西亞.卡維爾(Marcia Cavell, 1991, 1993)精彩的展示,精神分析性的心靈曾經是,也仍然是一個笛卡兒式心靈。對大多數人而言,笛卡兒式心靈的複雜假設主要就是潛意識,它根植在西方語言的潛在語法裡,並繼續體現在精神分析的思考和工作中。因此,我們認為這種精神分析與哲學性的潛意識形式,值得持續關注。
9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