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4
1-1 對鸞知道多少
「鸞」是什麼?「扶鸞」又是什麼?是初入「鸞門」者及社會大眾,頗為好奇的問題!
「鸞」的本意,是指天上的神鳥;在漢人宗教神話中,神仙乘坐「鸞」或「鸞駕」來到人世間。「扶鸞」則是指通神者在神靈附體後,拿著雕刻成「鸞」的木頭筆,在鸞台上書寫。象徵神明至此,說出「神誥」。
過去,「扶鸞」有「揮鸞」、「飛鸞」、「降筆」及「扶乩」等多種說法。
首先,它是指通神者拿著鸞筆,揮灑自如書寫神的旨意,乃稱為「揮鸞」。其次,它是指通神者拿著像隻天界飛來的鸞鳥之筆,書寫神意,又可稱為「飛鸞」。第三,它又可指稱通神者代表神仙下降到人間書寫,亦可稱為神明「降筆」。
另外,「扶鸞」又可稱為「扶乩」。
在宗教史上,「扶乩」是「扶鸞」最早的說法。當時的「扶乩」,應該是指「扶箕」。此說可以追本溯源至魏晉南北朝,它是由通靈者拿的「箕」筆,並非是現在流行的「鸞」筆。
此「箕」筆樣式,應該是在「畚箕」下面插一枝木頭筆,寫出神諭。而非現在「桃木柳枝」的「鸞」筆。此時,祖先的智慧巧思,就認定「箕」與「乩」兩個同音字,而取其相似的「占卜」之意。因此,「扶箕」通於「扶乩」;皆是指神仙的預言。
由此可見,「鸞」是從「乩」轉化,而「乩」又從「箕」來。從「扶箕」到「扶乩」,再由「扶乩」轉成「扶鸞」。甚至由扶著「鸞鳥之筆」,再轉換成扶著「龍頭之筆」,這是「扶鸞」在漢人宗教史的變遷。
僅管現在,大多數鸞堂中的鸞手,雙人或單人扶著是「龍頭之筆」,而非「鸞鳥之筆」。還是稱此項儀式為「扶鸞」,反而沒有「扶龍」之說。然而,這只是通則,我們仍然可以見到如高雄意誠堂關帝廟等極少數鸞堂,依舊保留「鸞鳥筆頭」的樣式。
「扶鸞」成為此宗派的特殊儀式;常用「鸞」標示自己的宗派。當我們放眼台灣及海外,保存此儀式的神殿者,常自己謙稱為「鸞堂」。偶爾稱為「乩壇」或「善堂」;而少自稱為宮廟。而參與此儀式的人,則自稱為「鸞生」、「鸞下」或「沐恩鸞下」。
此外,鸞生穿著的道服、參與的扶鸞儀式、課誦經典的方式及修行法門,皆獨樹一格,完全異於佛、道、儒等漢人宗教。他們以儒為宗,釋、道為輔,作為修行法門。將漢人儒、釋、道三教融合,是鸞門主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