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3/4
明朝末年,天下大亂,黎民流離失所。羅教祖師爺羅祖、理教楊祖來如,皆具通神能力。藉扶乩降筆警世、預言、造經,既撫慰蒼生痛苦、迷茫之心靈,也創造了自己的宗派。這些民間教派順勢崛起,應驗了「亂世百姓急需宗教安慰」的宗教起源命題。
明末清初乩壇盛行於大江南北,不同堂口,分別假呂仙祖、關聖帝君之口扶鸞著造經書。被時人編纂成為兩部《呂祖全書》及《關帝全書》。其中,〈關帝覺世真經〉、〈文昌帝君陰騭文〉與〈太上感應篇〉合編,成為當時庶民社會流傳,長輩教導子弟的三本聖經。
呂祖的〈太乙金華宗旨〉,尚且被傳入歐洲,經榮格捧為西方認識華人修行內丹的重要參考書。〈桃園明聖經〉、〈呂祖醒心經〉、〈呂祖心經〉及〈呂祖大洞真經〉,被收入到當代恩主公信仰的《列聖寶經》。
清朝初年,從中國大陸移民傳入澎湖、南台灣鳳山,再逐漸散布到全台。其中以恩主公信仰最具代表性。國府來台後,從大陸傳入天德教、一貫道、紅卍字會,本地發展出來的慈惠堂系統,也有扶鸞或開砂。
儘管鸞手通神的性質類似「巫」,但是經由鸞創造出來的神諭,卻充滿了儒家入世修行的道德律。誕生、成長日據,揚名立萬於國府時期的鸞手楊明機(1899-1985),藉神諭稱鸞堂為「儒宗神教」。他奔走台灣北、中部鸞堂,串連鸞生向政府申請立教。可惜在威權體制下,此教派胎死腹中。
台灣部分學者視鸞堂的鸞,是以神道設教來教誨華夏子民,既傳承了孔孟先賢的道理,也在民間社會維繫了儒家文化,乃稱為「民間儒教」。事實上,此說辭無法完整陳述鸞的內涵。
仔細看鸞文,除了表達儒思想之外,也隱含強烈的佛、道兩教的神學思想。
因此,從淡水行忠堂發跡,到台北大龍峒保安宮扶鸞,創立台北智仁堂的鸞手張其年(1919-1990),認為鸞堂應該屬於儒、釋、道三教融合的民間教派。可以稱為「濟世堂」、「善堂」或「修行堂」。
他礙於政治體制,於民國50年代,不得不加入「中華民國道教會」。但是,他以扶鸞教誨鸞生,指引信徒兼修三教。入世家庭、社會,努力實踐儒家道德律,積累功德,當作來世成仙成神的準備。相信佛教的因果輪迴價值觀,積累善報、廣積福田,在世成佛。而這種入世、出世的雙軌修行,成為鸞堂信徒與鸞生共同的生活指引。
共
4頁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跳到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