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先行者:名醫劉偉民逆流而上的人生

先行者:名醫劉偉民逆流而上的人生

  • 作者:劉偉民
  • 出版日期:2022/03/01
內容連載 頁數 2/6

腹腔鏡手術和傳統手術相比,有非常多優點,包括傷口小、出血量少、復原迅速、住院天數少、術後疼痛較輕等,所以很多醫師都躍躍欲試;然而,腹腔鏡手術技巧的複雜程度,要把三度空間轉為二維平面,也讓當時一票資深醫師打退堂鼓。
然而,腹腔鏡手術也有缺點—對醫生來說,手術工作並不符合人體力學。醫生在手術過程中需要全程站立、兩手懸空,一手拿鑷子、一手拿長柄手術刀,還有一隻腳必須踩踏板,長期下來,等於靠單腳站立,時間一久,就會非常疲憊;助手則要幫忙調整鏡頭,讓醫生能夠看著螢幕精準操作,如果助手不夠靈活、經驗不夠,醫生還要開口下指令或是自己動手調整,這些都是干擾手術進行的障礙與限制。

因此,對於很多醫生來說,傳統手術做得很好的,就不會有太大的意願轉換到腹腔鏡手術上。我最常聽到堅持傳統手術的醫生說,把傷口開得越大,眼睛就可以看得越清楚。乍聽之下好像滿合理的,但其實並不是如此,換個方式說,萬一病人的腫瘤有二、三十公分大,就要開一個這麼大的洞,直接往腹腔裡看?癌症病人難道不在乎在身上開一個這麼大的洞?就算可以這樣做,醫生真的保證看得清楚?臉跟眼睛要貼得多近?醫生靠得再近,洞開得再大,都有一定的距離,醫生的眼睛中就不可能放進你的身體裡。

前面的章節提到先行者不需要框架。年輕時,我的個性就引導我嘗試任何新的事物,不需要等待老師出現,或者特地拜師學藝,只要憑著直覺與努力,都可以有所突破。剛開始做腹腔鏡手術時,我沒有跟著哪位醫生學習,幾乎是無師自通。這並不是我天生就具備的能力,而是我從下鄉服務開始累積大量的手術經驗,在人體結構、手術概念打下深厚根基,因此,當腹腔鏡手術要以2D視覺來運作3D人體時,我依然可以轉換傳統手術的思維,不會把這些新的技術視為障礙,所以用自己想要的方式操作儀器真的不難,而對於新進醫生或者醫學系的學生來說,我會鼓勵大家盡可能多操作,唯有透過扎實操作才能累積經驗,這才是你真正的資料庫。
6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