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五社聯合書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7
|第1 章|
 
新社會秩序
 
1928 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景氣最高峰時,福特正式宣示大量生產的新千禧年已到來。他發表了一篇標題十分醒目的文章:〈機器:新彌賽亞〉。列寧是 1920 年代最崇拜福特的仰慕者之一,他把技術視為「福特主義」(Fordism)的決定性因素。列寧提出共產主義公式是「社會主義加電氣化」(Socialism plus Electrification),反映了完全從技術角度看待急於採納的新原則。
 
當年那些開路先鋒天真的樂觀想法早已煙消雲散,1929 年的經濟大蕭條為此畫上休止符。但此後一直居於主流地位的反對及批評大量生產者,也是從機械原則來看大量生產的本質。赫胥黎在經濟大蕭條末期出版的著作《美麗新世界》,中,把技術描述為惡棍,表達了對早先期待的失望。恰佩克在劇本《萬能機器人》裡首創術語「機器人」,同樣把技術視為惡棍。在卓別林」電影「我們的時代」裡,技術變成人類的敵人。3雖然福特的〈機器:新彌賽亞〉與卓別林的「我們的時代」,對大量生產如何影響人類及社會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但是他們對這個發展的本質意見是一致的。這種革命性原則是一種新技術、新機器、使用機器的新方法、對無生命物理力量的新安排。而大家討論的焦點多集中於「人類服從機器」這句口號。
 
可是如果真正分析這所謂的新技術,就會發現它根本不是「技術」,也不是對物理力量的某種安排,而是一種社會秩序原則。福特的作為也是如此,他沒有任何機械發明或發現;他使用的所有機械都是舊有的、大家耳熟能詳的,唯有關於工作的人類組織理念是新的。
 
從 200年前開始的工業革命以來,社會秩序的重大變遷不斷持續,而大量生產革命可以說是達到了巔峰。工業化的基本原則在大量生產革命中開花結果。透過大量生產革命,這些原則也變得普遍化,放諸四海皆準而且人人認同。200 年前以技術為出發點的原則,到大量生產革命時已變成社會原則。透過大量生產原則,我們不僅瓦解了前工業社會的傳統社會秩序,還有了一種新的社會組織原則。
 
專業化與一體化
 
大量生產的本質在於兩個新概念:「專業化」與「一體化」。這兩個名詞都涉及共同工作者彼此的關係。
71 2 3 4 5 6 7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