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4
重探1939年冬季大攻勢與桂南會戰
 
蘇聖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國軍自1938年11月南嶽軍事會議後,確立抗戰方略為「轉守為攻,轉敗為勝」。其真意並不在發動全面總反攻的攻勢作戰,而是要「爭取主動」、「以戰為守」,消耗日軍戰力,使資源短缺的日本無法持續供應物資,甚至在本土發生內變,進而主動退出戰爭。
 
也就是說,在珍珠港事變爆發之前,蔣介石雖不斷運作外交,希望獲得外國支援,並期望世界大戰爆發,但對於能否,或何時有列強參戰,並未能確定。因此,藉主動出擊大幅消耗日軍戰力,促成戰事盡早結束,是蔣介石運用的手段之一。
 
1939年4月上旬,國軍第一期部隊整訓大致完成,蔣介石下令各戰區發動攻勢,主動襲擊日軍,這個範圍廣大的反攻行動,稱為「四月攻勢」。四月攻勢之後,國軍的抗日反攻並未停止,蔣介石本著持久消耗戰略,仍積極部署一個又一個反攻。1939年還有「夏季攻勢」、「九月攻勢」、「秋季攻勢」;年底更有大規模的「冬季攻勢」。
 
西方普遍認為國軍對日抗戰,是保守防衛,坐等西方列強介入。其實,在珍珠港事變爆發前的2~3年,正是國軍獨立作戰最艱辛的一段時間,國軍並未消極應付,而是發動一波又一波的反攻。
 
本章將首先以南昌會戰為例,說明國軍在武漢會戰後的首次反攻,接著探討1939年底到1940年初,國軍發動的冬季大攻勢。在國軍籌劃冬季攻勢的同時,日軍恰巧向廣西南部發動進攻,於是兩軍在廣西南部展開激戰,桂南會戰爆發。此戰,國軍大規模投入新建立的裝甲部隊,獲得「崑崙關大捷」,在抗戰史上有重大意義。
 
一、南昌會戰:武漢會戰後的首次反攻
 
首先是南昌會戰。南昌是江西省省會,南潯鐵路和浙贛鐵路的交會點,對國軍來說,南昌是第九戰區和第三戰區後方聯絡線和補給線的樞紐,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對日軍來說,南昌距日軍控制的九江基地,僅有150公里左右;國軍在南昌有大型機場,對日本控制的長江航運不利。此外,薛岳在贛北的第九戰區有4個集團軍,20萬人左右,這對日軍來說猶如芒刺在背,必欲去之爾後快。
 
1939年2月,為了切斷國軍浙贛鐵路的運輸,摧毀南昌機場,消除第九戰區對日軍的戰略壓迫,日軍決定發動南昌作戰。
41 2 3 4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