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內容連載 頁數 1/5
一城兩國,滿街都是國界線
 
「咦,爸爸你看,這個餐廳的左邊是比利時,右邊是荷蘭!」伴隨著這樣的叫聲,我們一家人在滿地白線間跳來跳去,樂此不疲。所幸的是,路人們都沒把我們當瘋子,而是以一臉司空見慣的表情向我們微笑致意。也許,他們一年會遇上不少像我們這樣的獵奇遊客吧。
 
荷蘭的巴勒納紹(Baarle-Nassau),總面積僅僅76平方公里的小城鎮,人口不過6,700人,卻是世界上最神奇的城鎮之一。
 
嚴格來說,巴勒納紹僅是荷蘭的部分,還有一部分屬於比利時,名叫巴勒海托赫(Baarle-Hertog)。前者面積是後者的10倍。
 
最神奇的是,在這個小城中,國界線可不是只有一條,而是無處不在。荷蘭與比利時的領土完全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形態,巴勒海托赫有二十多塊飛地被巴勒納紹所包圍,同時巴勒納紹又有7塊飛地被巴勒海托赫所包圍。所以,走在巴勒納紹的街道上,隨處可見腳下的白色國界線,左右都有字母標記,B代表比利時,NL代表荷蘭。甚至於連一些房子也被兩國瓜分,一邊屬於荷蘭,一邊屬於比利時。
 
這個神奇小鎮背後有著複雜的歷史,而歐洲一體化使一場曠日持久的領土之爭變得無比有趣。
 
資料記載,巴勒納紹最初屬於布拉邦公國(Hertogdom Brabant)。這個出現於13世紀的公國囊括了如今荷蘭北布拉邦省(Noord-Brabant)、比利時安特衛普、佛拉蒙布拉邦省(Vlaams-Brabant)、瓦隆布拉邦省(Brabant wallon)和布魯塞爾等地區。直到1430年,布拉邦公國絕嗣,被勃艮第公國(Bourgogne)吞併,再後來巴勒納紹被哈布斯堡王朝掌控。在這幾百年間,飛地問題隨著主權的變更變得越來越嚴重。
 
其實之所以產生飛地,原因非常多。中世紀的長期土地爭議,各種條約,還有當時布拉邦公爵與布雷達一帶地主之間的土地轉售,都是重要原因。比如有一段時間,布拉邦公國占有了全部農業用地,其他用地則被售予布雷達地區的地主們。
 
從17世紀開始,巴勒納紹一帶的歸屬問題就成了一團亂麻,史料的記載是這樣的:1648年,《明斯特和約》(Vrede van Münster)簽訂,西班牙與荷蘭之間的戰爭結束。但這一地區的歸屬仍然複雜:一部分歸屬北荷蘭,即巴勒納紹;一部分歸屬南荷蘭(今比利時),即巴勒海托赫。
51 2 3 4 5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