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暢銷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創作緣起與目的

一、創作緣起

民國98 年,作者踏入了高雄左營的眷村,與高雄眷村結下了不解之緣。隨之而來的是持續長達八年的研究調查、搶救行動與拍攝創作交織的歷程,此《高雄眷村三部曲》的創作始於首部曲《我們在此相遇》(2010-2013 年),關注高雄左營的勵志新村、復興新村、崇實新村與自助新村在眷村改建前與拆遷後的人與景;繼而是以高雄鳳山黃埔新村為題的二部曲《長日將盡》(2015 年),最終是以左營明德新村與建業新村的眷村現況為題的三部曲《鄉關何處》(2010-2017 年),此眷村三部曲為接續先前《亞洲新娘之歌三部曲》(2005-2009 年)後,關注戰後軍眷移民在臺灣高雄面對眷改巨變的女性離散影像敘事曲。

所謂的「眷村」,是為民國38 年中華民國政府因國共內戰失利,大批的「外省人」隨政府來臺,其中包括了60 萬的軍人,為安置其家眷,依據《國軍軍眷業務處理辦法》的規定,以「集中管理與集中居住」為原則,將軍人眷屬納入管理範圍。而這些大量興建(或承襲日遺官舍)的公有宿舍,稱之為「眷村」(不包括公務人員與教育人員的宿舍),形成了「軍眷群居」的生活形態,是為臺灣社會發展上特有的移民聚落。據統計自民國38 年至45 年底,遷臺的「外省人」約有120 餘萬人,為解決如此龐大的移入人口的居住問題,國民政府接收運用了日本人所遺留的宿舍、空屋、營舍,然而仍無法負荷實際的需求,其後逐年以簡易的建材構築眷舍,分配給政府各單位人員與其眷屬居住,其中屬於國防部所管理的軍眷宿舍稱之為「眷村」。
51 2 3 4 5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