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閱讀日
都市的醫師:濱野彌四郎之足跡

都市的醫師:濱野彌四郎之足跡

內容連載 頁數 3/3

「她是我的祖母呀!聽說祖母年幼時曾住過臺北。」

「這樣子呀!巴爾頓一家人都住過臺灣呀!」

 把那張照片放回箱子裡,然後取出寫有長篇祝賀詞的卷摺。這篇祝賀詞,是臺北自來水水源地建置巴爾頓銅像的揭幕式上所使用的,記載日期為大正八年三月三十日。

「這篇祝賀詞中寫到的濱野工學士是誰呀?」

賀詞中,寫有「記得是明治三十年左右,巴爾頓君偕同當時的少年官吏濱野工學士來臺,親自視察完臺北市區後,謁見了乃木總督」這樣的一段話,這也是為什麼我特別注意到所謂濱野的姓氏。

「啊!我也不清楚耶!我母親她也許知道也說不定……。」

「這樣子呀!」

這是我與濱野初次的邂逅。

濱野工學士到底是怎樣的人物呢?從京都回來後,這個疑惑一直留在我的腦海裡,而我所知道的,也僅有濱野曾經是巴爾頓在臺灣的部屬這樣的事情。

明治二十年五月從英國倫敦來到日本的巴爾頓,在帝國大學工學院成為日本最早的衛生工學教師。之後十年,培育了為數眾多的上下水道技術者,並且擔任內務省衛生局的技術顧問,指導制定主要都市的上下水道計畫。明治二十九年,接受好友後藤新平的勸進,渡海至因為日清戰爭而佔領的臺灣,獻身於以臺北為首的主要都市上下水道整備工作。此時的臺灣,日本軍與抗日軍的戰亂餘燼持續燃燒著,大清帝國的人及原住民的不平份子,組成抗日游擊隊在各地出沒。而從日本跨海而來的冒險商人及投機份子,使混亂更加惡化。治安不佳,統治機關也沒有充分發揮功能,再加上瘟疫流行及瘧疾的蔓延,如果不能夠提供起碼的良質飲用水,和最低限度的生活環境的話,是無法期待臺灣的安定。即使是官員,因為擔心會馬上染上瘧疾死亡,攜帶妻兒跨海來臺的人非常稀少,除非是非常健壯的人。

對巴爾頓而言,後藤新平的勸進是要有必死的勇氣才會接受吧!巴爾頓就這樣舉家直奔臺灣,尋找臺北市的水源地,長途跋涉至游擊隊員躲藏的山野。但是酷暑及過勞之故,巴爾頓也在渡臺第三年的時候因瘧疾而病倒了。之後,巴爾頓雖然一度身體復原回到東京,但是卻在明治三十二年八月五日突然過世。由於濱野是巴爾頓在臺灣的工作夥伴,並承接巴爾頓死後遺留下來的工作,是巴爾頓直系門生,這些都是驅動我探索濱野的一生的原因。
 
3上一頁 1 2 3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