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節書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7
自序:背負日本野球夢想而戰的男人
 
這是我的第三本書,傳主是野茂英雄,主題則是「夢想」。
 
我知道每個人都想問:為什麼是野茂英雄?
 
許多書迷、網友在我個人臉書及粉絲團留言,敲碗想看達比修有,這些許願我都收到了,誠摯感謝大家的支持與鼓勵。對我來說,野茂英雄的發想其實再簡單也不過:當你完成鈴木一朗、大谷翔平,野茂英雄這個名字自然就浮現了。
 
為什麼?
 
因為如果沒有野茂英雄在二十八年前抱持被日本球界永久放逐的覺悟,乘桴渡海挑戰大聯盟,終結日本職棒的鎖國時代,恐怕就不會有後來在大聯盟大放異彩的鈴木一朗與大谷翔平。
 
長久以來,美國球界對日本、乃至於亞洲棒球普遍存有居高臨下的倨傲心態。當王貞治在一九七○年代成為「世界全壘打王」,美國人的反應是「他們穿和服打球嗎?」對美國球界來說,日本職棒不過是個「實力連三A都不如的次級聯盟」,過氣的大聯盟選手能在這裡撈到生涯最後一張肥約,大聯盟明星隊則在休季期間來這裡邊度假邊打球還兼賺外快,僅此而已。
 
反之,日本球界又如何看待大聯盟?對日職選手來說,大聯盟是仰之彌高又遙不可及的棒球殿堂。就如吉井理人所言,過去日職選手是以「高中生崇拜職棒選手」的心情在看大聯盟比賽;即便不可一世如「朗神」也曾經說過,大聯盟與日職「就像大人與小孩的差別」。
 
野茂在大聯盟的成功,一百八十度地改變了一朗的野球觀;而野茂的勇氣,則激勵大谷立志成為下一個「先驅者」,也孕育出後來的「二刀流」。
 
雖然野茂謙稱「就算我沒去大聯盟,這個時代遲早都會到來」,但如果不是野茂催生「入札制度」,一朗不可能在二○○一年順利加盟水手隊;因為野茂,有愈來愈多日本學生棒球選手以大聯盟為目標,不再只是日本職棒,這當中就包括大谷翔平。
 
大谷在今年(二○二三)三月的第五屆「世界棒球經典賽」(World Baseball Classic,WBC)穿十六號球衣,正是為了表彰偶像野茂英雄,而這個讓大谷封神的舞台,其實也和野茂有關。因為野茂證明了日職選手有能力在大聯盟立足,促使大聯盟球團重新評價亞洲國家的棒球實力,才有後來日韓台選手渡海挑戰大聯盟的浪潮,進而激發大聯盟官方舉辦以職棒選手為核心的國際賽事,也就是WBC。
71 2 3 4 5 6 7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