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6/6
我相信你不會認為自己完全自私,但也不會是完全無私,我們都處於兩者之間的某個位置。
不能完全成為蠟燭,並不意味就應該在冰淇淋那端保持自私。人生的旅程,就在於從冰淇淋走向蠟燭—這正是每個人人生目標的核心:分享、給予、為他人奉獻。
「但為什麼要在這之前先討論其他三個輪子呢?」你可能會問。「如果人生的目的是為他人付出,為什麼我們要先討論理解自己、討論在工作與人際關係中找到快樂?這聽起來不是很自私嗎?」
要了解這一點,必須向氧氣罩學習。
本書的許多故事都來自於我的旅行經驗。
每個航班都有須遵守的安全指示,有些是常規,比如繫好安全帶;有些則是為了因應緊急情況,希望永遠不會用上,例如穿救生衣或戴上氧氣罩。
當機組員在飛機上示範氧氣罩如何使用時,座艙長透過廣播說明:「如果機艙內氧氣供應量不足,氧氣罩會從你頭頂的面板上掉下來。要讓氧氣開始流動,請將面罩朝你的方向猛拉,牢牢蓋住口鼻,並將鬆緊帶固定在後腦勺,然後正常呼吸。在幫助兒童、嬰兒或其他人之前,請先確保自己的面罩已牢牢固定。」最後一段話聽起來是不是很自私?
當然應該先幫助別人,再幫助自己!我們應該明白,除非先幫自己吸入氧氣,否則無法真正幫助他人。
唯有擁有財富,才能與他人分享財富。同樣地,只有當我們知道被愛是什麼感覺,才能愛別人;只有當我們對自己感到充滿希望,才能給別人帶來希望。總之,人只能給予他人自己擁有的。
如果前面三個輪子沒有得到滿足與平衡,就試圖去幫助他人,我們將無法給別人一些有價值的東西,甚至會發生同情疲勞的狀況。同情疲勞是指幫助他人時感受到的壓力狀態。因為過度專注於他人的痛苦,使自己也開始感到痛苦。 過度關心他人可能是有害的。
不注重自我照顧的照護者,會隨著時間的累積發展出破壞性行為。因此,我們需要稍微自私一點,才能穩健地開始人生的旅程,達到完全無私又不損害自身福祉的境界。
我相信完全無私是可做到的,但這需要過程、需要經過一段旅途,而非經由單一事件能夠達到。
要辨別什麼狀態是無私、什麼狀態是因為「過度關心」而對自己造成傷害,確實需要智慧。服務的原則與實踐,就位在冰淇淋到蠟燭這段光譜的中間位置:既自私又無私。
共
6頁
上一頁
1
2
3
4
5
6
跳到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