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3/7
直到我意識到,節目其實是要用我個人的家庭史,去看整個宏觀的大歷史。
大歷史中有些無法言說的部分,若用個人家族的角度來談,或許能將歷史的全貌用一片片切面拼貼起來。
而在宏觀歷史的同時,也能回過頭來看我們當下的處境。有史為鑑,我們該如何面對現下的人生?又或者是,我們的社會是否能跟上世界的腳步,世界已經走到哪裡?世界到底在想什麼?如果有些議題能被討論,那麼所謂價值觀是否都並非牢不可破?
為了這些心中的重重疑問,我與這個製作團隊一同走上尋根之路。
「根」不能亂尋,製作團隊花了很多時間在我的父系與母系家族中找尋對象以及調查。歷史要回溯到多久之前?哪些親族仍健在?
我父系這條線,製作單位花了很多時間搜尋資料,可是最後找不下去只好停擺。而我母系這條線,外公是民國三十八年隨著國民政府來台、那段百萬人大遷徙的成員之一,家鄉在江蘇的他,有些故事能探尋,因此節目便以母系這條線為主。
外公祖上曾在清朝出過秀才,他繼承祖先的福蔭,成了家中以及村子裡少數能讀書、會識字的人,也因此十多歲時他在南京中央印製廠謀得一職,並且被廠長賞識而將他帶在身邊,國民政府撤退時,廠長便帶著外公一起逃難來台灣。
由於這段歷史,一開始節目安排我先去南京。得知原來當時外公有指腹為婚的對象(他們叫「娃娃親」),並且安排我們見面。不禁想,若外公未撤退來台灣,或許寶媽就不會出生,也就沒有我的存在了。
接著又去到了國民政府撤退的下關車站。外公是從下關車站坐火車去廣州,再從廣州輾轉來台灣。節目找了一位歷史學家在車站廢棄的月台上,講解外公逃難的路線,再拿當時月台的照片給我看。
當歷史學家講解到一半時,我心裡突然湧起一股強烈的情緒,我彷彿能感受到當時那些逃難者的心情,又彷彿聽到了當時月台的聲音,那種人聲雜沓、兵荒馬亂,好像聽到了逃難者心中沒有說出口的再見,以及永遠無法釋懷的遺憾。
我知道,有些再見,是再也不見。
共
7頁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跳到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