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檢定展_獨家特談
內容連載 頁數 1/5
第一章 覺察的藝術

我不是要提倡重返石器時代。我的動機沒有反動成分,甚至沒有保守主義成分,而是意在顛覆。就像資本主義或工業主義或人口那樣,烏托邦想像看起來一直困在一個只包含成長的單程未來裡。我的一切努力都是要想通怎樣把一頭豬放回正軌。

──娥蘇拉.勒瑰恩(Ursula K. Le Guin)    

一九〇八與一九〇九年,兩位美國鐵路大亨在奧勒岡州的德舒特河(Deschutes River)上競逐建造鐵軌。他們的目的是要成為打造一條工業鍊串連起東喀斯開山脈高聳的西黃松(ponderosa)林與波特蘭木料豐沛的貯木場的第一人。雙方的激烈競爭最終在一九一〇年轉為合作共識,於是松木從該地區源源產出,運往遠方市場。鋸木廠為當地帶來新居民,周邊小鎮因工人倍增而蓬勃。奧勒岡州到了一九三〇年左右,已成為全美最大的木材生產地。

這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故事;它是開拓者、發展,以及「空洞」空間轉型成工業資源用地的故事。

一九八九年,奧勒岡一列伐木車上被人掛上一隻塑膠的斑點貓頭鷹。已有環保人士表示,影響生態平衡的伐木正在破壞太平洋西北地區的森林。「斑點貓頭鷹就像礦坑裡的金絲雀」,倡議人士解釋,「牠是……生態系統瀕臨崩潰的象徵。」當聯邦法官明令禁止砍乏老林以拯救貓頭鷹棲息地時,伐木業大為惱火;不過,此時究竟還有多少伐木工存在呢?伐木工作已隨著伐木公司機械化和主要木材的消失而縮減。到了一九八九年,許多工廠已然關閉;伐木公司也移往其他地區。曾是木材財富樞紐的東喀斯開山脈林地,如今已削成光禿一片,昔日工廠小鎮也荒煙蔓草叢生。

這是我們必須知道的故事。產業轉型的前景最終還是泡沫化了,伴隨而來的還有生計失依的狀況與千瘡百孔的地景。然而,光有這些紀錄還不夠。如果我們讓故事以衰敗收場,便是放棄所有希望──或者只是將注意力轉向其他能寄予厚望、卻又必然走往毀滅的場景。
51 2 3 4 5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