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書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4
前言
 
釋迦牟尼佛珍貴的法教於西元六世紀傳入青康藏高原,並從那時起存續至今。當時因為有西藏國王的援助,來自遠近各國的佛教導師紛紛被延請入藏。在這些國家之中,又以現今的印度被視為佛教的發源地。人們常說,由於雪山峻嶺環抱的藏地足履難及,因而使得正統的法教與實修傳承得以保全流傳至今。然而,實際上,其能夠保持如此清淨的另一個主要原因,則是因為出離心、菩提心、虔敬心和正知見這些佛法根本之道所蘊含的真誠。
 
佛陀的教法惠及許多國家,根據不同傳播途徑而有不同的名稱。今日人們將傳到西藏的佛教,稱作「藏傳佛教」。
 
依照藏人的觀點,正是因為「一樣米養百樣人」,而要有不同的方法或「車乘」來因應,這些方法主要分為三大類:小乘、大乘和金剛乘,若硬要説其中一乘較另兩乘更高深或更好,是沒有意義的;更重要的是,該乘是否契合個別行者的當時所需。無論哪一乘,都是為了幫助行者去除阻礙證悟與解脫的違緣、創造修行善緣,並獲得更多體驗與了悟。
 
為了達成以上目的,佛法最常見的方式是找出問題的起因。而此起因歸根究底,就是我們的無明。因為無明,我們在情緒與行為上顯得自私。佛陀所教導的三乘法門,勝過世界上任何我們所能尋得或實現者,因為這些法教能針對各種情況,在不同層次上給予我們實際可行的方法。若說能幫助我們消除無明與自私的智慧,乃是最有價值的禮物,難道不是嗎?因為正是無明與自私為我們帶來這麼多的痛苦,而其對立面,也就是智慧與慈悲,則是創造一切安樂的泉源;它們是最精妙的良藥。
 
我認為藏傳佛教的主要特點,在於其廣博的法門與精深的哲理。藏傳佛教大師們強調,三乘無有牴觸、無有矛盾,並鼓勵行者三乘都要理解,如祖古烏金仁波切曾說的「一座一蒲團,三乘俱修持。」
 
收錄於本書中這些既寶貴又實用的語錄,也本著同樣的精神,試圖展現藏傳佛教博大精深的特質,因為正是這份特質使得藏傳佛教這幅織錦,成為世界上越來越多靈性追求者所追隨與修行的法教。我在收編這些語錄時,特別將所有言教以完整的架構串連起來,不僅過去許多偉大上師是以這樣的方式理解法教,我也是這樣學習的。
 
若是你對藏人的處境感到掛心,這裡有為何該保存其豐富文化遺產的充份理由。
41 2 3 4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