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檢定展_獨家特談
內容連載 頁數 5/5
雖然社群媒體使名人似乎更沒有距離感,但網際網路並未從根本改變人與偶像或是與其他所熱衷的事物之間的關係,亦即那種身為粉絲的感覺。無論是 1940 年代的比莉.哈樂黛 (Billie Holiday),還是今天的怪奇比莉 (Billie Eilish),她們的粉絲都一樣熱情且死忠。甚至在「粉絲」這個詞發明之前,住在美國城市裡的年輕人就已狂熱地湧向演唱會,這讓他們的長輩感到震驚。文化歷史學家丹尼爾.卡維奇 (Daniel Cavicchi) 指出:「在媒體研究中,粉絲文化經常被視為二十世紀大眾消費文化的產物。」他花了好幾年時間研究十九世紀的日記、剪貼簿和音樂愛好者的信件。然而,「與粉絲文化相關的常見行為──例如與明星的理想化聯繫、強烈的記憶和懷舊感、透過收藏品發展自我意識──這些比『大眾傳播』的電子技術發展還要早。」 [13]
 
毫無疑問,網際網路已經大幅改變粉絲社群的動態,也讓粉絲更容易找到自己的社群。凱西.拉森說:「在過去,一切都只能以郵件處理,這是一個非常緩慢而且有點脫節的過程。除非你住在一個有粉絲社群的地方,不然你就是與世隔絕,而且可能被別人投以異樣眼光。」她自豪地以「迷妹」(fangirl) 自稱,同時也是一位大學教授。「一旦每個人都可以上網,過程就變迅速了,粉絲之間的聯繫也比以往都更加緊密。」如果你想尋找和你一樣喜歡某個冷門電視節目的粉絲,保證你一定能在網路上找到一個友善的社群。」
 
社群媒體使社群得以在過去並不存在的地方蓬勃發展,聯繫起以往因個性羞赧或地理位置而受侷限的人們。與此同時,還促成一些更具顛覆性,甚至可說不幸的事情:粉絲情感轉移至政治圈。政治領袖與其支持者之間的關係愈來愈像名人與粉絲團體。這在心理認知層面上可能是真的。在 2018 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維吉尼亞理工大學 (Virginia Tech University) 的研究人員發現,體育迷和政治支持者在理解關於球隊或政黨的新消息時呈現幾乎相同的過程,都會套上一層群體關係的濾鏡。對人們來說,重要的不是資訊本身,而是資訊對團體帶來的後果。
5上一頁 1 2 3 4 5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