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3/6
脫鹽是洗去殘鹽,並以手輕揉卵巢膜使之與卵粒分離,這個步驟需進行數小時;之後便是整形、晒乾,日晒時應避免強光直射,且需經常翻轉,每日早上晒約3小時後即移入室內蔭乾,等到日落前再移出室外晒3小時,經三、五日後即製成成品。
怎麼挑?先看形狀,再看色澤
現在烏魚子的製法隨時代更迭,也從過往在稻埕風吹日晒,轉變為以全玻璃透光的室內人工氣候調節室,加強溫度及溼度控制,且與室外灰塵、蠅蟲等汙染隔絕,已導入專業化製程。
烏魚子品質的好壞,首先要觀其形,每幅烏魚子應具兩片腎形卵囊,大小、厚薄相似;其次看其色澤,以色赤、有透明感且卵粒均勻者為佳,顏色若偏淡黃,表示由未成熟魚卵製成;再手指輕按,以不留指痕者為適度,如有凹痕表示乾燥不足,破裂則是乾燥過頭了。
臺灣傳統的烏魚子食用方式,是先將在烏魚子表面戳洞,浸泡在米酒或高粱酒裡,然後撕掉表層薄膜或煎或烤,再搭配蒜苗或白蘿蔔片食用,近來也流行搭配蘋果或水梨。除了臺式傳統吃法外,做為日本三大珍味及義大利薩丁尼亞的一大特產,烏魚子在日本常做成握壽司或炒飯,在義大利也大量運用在各式義大利麵中。
有沒有臺灣料理與臺菜?
1895年5月,跟隨第一任臺灣總督樺山資紀抵臺的日本官員佐倉孫三,是日本福島縣二本松市人。他在臺期間擔任學務、警務等工作,因職務之需,得以遊歷臺灣各地,且由於師承日本著名漢學家三島毅,因此精通漢文,他將在臺所見所聞著成《臺風雜記》,即是以漢文書寫。他在書中提到鴉煙(鴉片)、祈禱者、牛糞代炭、道路不潔、歌妓、選茶婦等描述;關於臺灣人的飲食習慣,則寫下了「臺人調理食物,大抵用油」、「臺人食野蔬,最嗜葷類,蔥子、蒜子之類」、「臺人嗜豬肉」、「臺人嗜獸肉,不嗜魚肉」、「臺人嗜獸肉,而不嗜牛肉」等描述。
1896年隨軍記者權藤震二在其《臺灣實況》中,也大量描寫了臺灣當時的飲食狀況,主要提到臺灣人以米為主食,幾乎很少食用雜穀;肉類以豬肉最常食用,也最為重要,其他尚有雞、鴨、鵝和鳩等家禽;蔬菜幾乎與日本國內無異,最常食用的是韭菜,其次為長豆、蔥、白蘿蔔、芋頭和牛蒡等,烹煮時同樣用油,混合著豬肉一起煮。
共
6頁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跳到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