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5
【07】從選賢到作秀,誰該為察舉制度的崩壞負責?
「想要發掘人才、培育人才,你得先記住一句話, 成見和先入為主的觀念都是罪惡。」—野村克也
【歷史小檔案】
◎登場人物:漢武帝、公孫弘、轅固生、漢桓帝
◎發生年代:西元前2世紀∼西元2世紀
【國際上正發生】
◎地中海地區:馬其頓跟已然將成為地中海霸主的羅馬爆發多次戰爭,然而迦太基的滅亡在即,羅馬帝國的崛起已經成為擋不下來的趨勢。
◎印度:盛極一時的孔雀王朝在此時被巽伽王朝取代,這個新生國度意圖復興婆羅門教,並與希臘人建立的塞琉古王朝交惡;上座部佛教雖在印度本土屢遭打擊,但也在此時傳入斯里蘭卡。
-------------------------------------------
察舉制度,建構在「高手在民間」的思維之上,相信透過良善的審查以及選舉方式,一定能夠讓優秀人才進到朝廷中央,進而使得國家發展得到正向的影響。但是不出意外的話,馬上就要出意外了,上天對漢帝國已經是格外垂青,至少這套體系還是在運作了百年之後,才讓弊端嚴重到反效果遠大於正面效應。
戰國時代,社會上的階級流動特別頻繁,或許是因為大家認清了,就算是親戚公族一樣可以為了爭權奪利殺到刀刀見骨,不如任用一些背景沒那麼強、後臺沒那麼硬,但特別有想法的人才。如此一來,可以帶給國家從沒想過的發展可能性,突破決 策同溫層。
這就有了像吳起這樣可以帶領魏國發展軍事改革;到楚國力行變法的強者崛起,衛鞅(商鞅)能以落魄貴族之姿登上秦國朝堂成為左庶長、大良造,形成當時「布衣可致卿相」的局面。便形成了由地方薦舉人才至中央任官的「察舉制度」,注重的是名聲與德望。
■察舉制度下,西漢出現了群星璀璨的察舉明星 !
華夏第一帝國建立以後,漢高祖劉邦也很希望能建立一套這樣的取才管道,但一開始不得要領,只是發布「求賢令」,籠統地宣布自己需要民間人才,一直到他兒子漢文帝劉恆時政策才稍微具體一點,把求才需要定位在「能夠直言極諫且賢良」的人──這一招似乎可以直接過濾掉八卦板上的偏激鄉民,但還是沒有辦法真正求得國家機器所需要的螺絲釘。
於是到了漢武帝劉徹時代,選才標準就更加明確了,除了要求天下各地的長官,以及中央宰相都要加入選拔人才行列外,也更確定國家主要需求為:孝廉、秀才、賢良、明經、明法、兵法、陰陽、治劇。
共
5頁
1
2
3
4
5
下一頁
跳到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