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運命理展
捏形化意的菩薩指:泥塑工藝杜牧河

捏形化意的菩薩指:泥塑工藝杜牧河

  • 作者:陳志昌
  • 出版日期:2024/08/12
內容連載 頁數 3/5
家學累積自日常生活的耳濡目染,所以炎師也說自己相當熟稔「尪仔粣」(ang-á-tsheh)的特性,尪仔粣是由於要製作尪仔才稱呼尪仔粣,一般民家常稱呼這種熟米團為「粿粣」(kué-tsheh)、「米粣」(mi-tsheh)。尪仔粣是用米磨成漿後蒸熟,揉捋後添加食用色料成團狀後備用,是製作秫米尪仔的重要材料。炎師特別提到這材料過去常見用秫米,但是由於蒸熟後黏性過高,常需要手沾許多水或是菜籽油,會影響食用口感,更重要是過於黏稠性質的尪仔粣,在製作上會不易塑形,捏塑好後過軟的特性又會塌陷。所以母親葉春就著手改良,嘗試過在來米、秫米、蓬萊米等不同米種後,發現以蓬萊米的尪仔粣最合適,有點黏又不會太黏的特性,能夠讓捏塑過程很好施作,一捏成團,Q中帶軟又不黏手,且成形的尪仔能保持捏塑好的樣子而不塌陷。炎師談到這一段改正,不由得讚歎起母親的巧思與實驗精神。
 
炎師出生於民國38年(1949)蘭月,在節氣上是酷熱的處暑,出生排序為長子,但由於是早產出生,在醫療資源不發達,不優渥的經濟狀況,炎師母親只能求助信仰,望神佛庇佑。還好嬰孩體健,好不容易存活後,家人央請算命師為孩子取名為「杜木河」,算命師並囑咐家人要想孩子平安長大,需要另呼喚偏名「炎仔」,如此火焰遇到木材,方能身體興旺,包能讓這小孩平安長大,會有一番成就。
 
年輕的炎仔自小就常跟隨父親、伯父出外擺攤或製作秫米尪仔,就讀省躬國民學校(今臺南市南區省躬國民小學)時,對各學科興趣缺缺,獨愛好美術及勞作,所以「其他學科都不及格,唯美術與勞作滿分。」雖是玩笑話,但可見其自幼觀察力敏銳,美感及手感都有相當過人之天分。所以雖然沒有正式經過伯父、父親的教授,但美感渾然天成,輔以透過觀察自然形體及人像姿態,尪仔粣在他手中常化成各式栩栩如生的動物及昆蟲形體。由於父親多是捏製動物花鳥,人物偶像多是由伯父製作,年輕的炎仔對於人像如何製作,是透過門板偷偷觀察伯父如何備料、製作,然後再私下揣摩練習。
5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