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的療癒展
內容連載 頁數 7/7

李白是個行動派,杜甫聽到出遊渾身活絡起來——這兩人不當詩人很適合開旅行社專營文史深度旅遊——高適上過戰場更是四面八方人,三人都有豪爽一面,立即策馬,說走就走,一鼓作氣登上附近古蹟「吹臺」(開封附近),杜甫〈遣懷〉有句:「氣酣登吹臺,懷古視平蕪。芒碭雲一去,雁鶩空相呼」記錄這一趟旅遊。
 
大約在這期間,杜甫寫了一首詩〈贈李白〉,就詩意看應是相識不久,也許是在商丘旅店寫的。詩云:
                      
 
「二年客東都,所歷厭機巧。    
野人對羶腥,蔬食常不飽。          
豈無青精飯,使我顏色好。
苦乏大藥資,山林迹如掃。
李侯金閨彥,脫身事幽討。
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瑤草。」
 
這首詩很奇特地有一種「自省」意涵,回顧自己過去兩年在洛陽的生活,厭倦勾心鬥角的現實世界,抱怨周遭環境無修煉條件,山林裡藥材都被掃光了,好像對李白陳述什麼或解釋某一件事之所以做不到的原因。寫給初相識且同遊之人的第一首詩,竟跨過客套讚詞或一般慣見的記遊同樂而直接掏出了心,說出心裡話,這不尋常。末四句足堪玩味,讚李白是金閨(金馬門,漢代宮門,候皇帝召見之處)碩彥,重點在,如今脫身了能專事訪幽求道,最後兩句提及開封、商丘之遊,重點在,「方期拾瑤草」,相約一起修道。
 
這首詩不能從「詩聖」高度看,需從一個後輩詩人面對偶像的角度看,才能讀出潛藏著的自省、解釋、追隨之意涵。
 
當此時,杜甫當然不可能預知這輩子會寫給李白幾首詩,但作為第一首詩,它透露了「青年杜甫」結識「中年李白」所發動的情感樣態,真摯帶著一點崇拜,自省而起意追隨。當我細細讀得這份情感,往下,杜甫對李白的「深情」都可以得到理解了。
7上一頁 1 2 3 4 5 6 7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