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2/4
另一類孩子,平時就比較愛哭,也不太容易被安撫,父母與他們溝通的耐心容易被耗竭,孩子不停地哭泣,媽媽也很煩躁,溝通難以在平和的狀態下實現。
媽媽發現自己要出門之前,孩子就會很警惕,出門時強烈反抗;媽媽在身邊時,孩子又表現出發怒的表情,排斥與媽媽的接觸。這樣的孩子形成的是反抗型依戀。
迴避型依戀與反抗型依戀都是不安全依戀,這兩種類型的孩子容易形成無回應、不答理式的溝通,憤怒、埋怨式的溝通,他們很難與父母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長大後也很難與他人建立良好的親密關係。
【父母該怎麼做】
新生兒出生的第一種行為表現就是哭,1個月內的新生兒,哭聲是未分化的,哭聲本身沒有太大的差別,但引起哭的原因有好幾種,需要父母在悉心照顧中仔細觀察孩子哭聲伴隨的不同的需求,並根據孩子的作息解讀他們的哭聲,以回應他們的需求,實現溝通。
幼兒早期的哭泣與需求的滿足,是形成親子溝通連線的基礎。若孩子的每次哭泣都能得到及時回應,這樣的孩子更容易形成安全感,也更容易與照料者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這對孩子形成最初的信賴和性格的形成都有著重要影響。
若父母對幼兒的哭泣都能及時地、積極地回饋,幼兒與媽媽在一起時能處於比較平和的狀態,這樣親子之間就形成了健康的、積極的溝通狀態。幼兒建立安全的依戀後,更容易建立對自己、對他人的信賴,與父母、同伴的溝通更順暢,長大後也更容易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
兒童期的哭泣
「哇哇哇……我就要,我就要……」
「好了,不哭了,我們到前面看看!」
「不行,我就要,嗚哇哇……」
「走不走!不要哭了!再哭打你!」
「嗚嗚嗚……我就要,嗚哇哇……」
在商場裡,我們經常能看到這樣的一幕,孩子賴在某個玩具前面,大聲哭嚷著要父母幫他買下這個玩具,父母拒絕他時,孩子立刻大聲哭泣,甚至躺在地上耍賴大哭。這時,站在旁邊的父母對於孩子的大哭大鬧措手不及,而孩子的哭鬧又引來了很多注視的目光,熱情的店員附和說:「孩子想要,你就買給他吧。」聽到這聲「鼓勵」,孩子哭鬧得越發強烈。
此刻的父母非常尷尬,也會有點兒憤怒:買?家裡已經有類似的玩具了,沒有必要再買;不買?這孩子哭鬧的樣子,不買很難止哭,周圍人會說父母不作為……
共
4頁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跳到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