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3
當佛陀遇見阿德勒
人我界限,中間隔的是虛線,不是實線。
人生,有很多煩惱。個體心理學之父阿德勒主張:所有的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後世有不少學者衍生阿德勒的部分觀點,鼓勵民眾勇敢做自己,即使因此被別人討厭,也不足為懼。但這究竟只是實踐自我一時的策略,或是終極目的呢?
如果每個人都為了追求心中的自己,而不惜與天下為敵,這樣遺世獨立的自己,真的會感到自在快樂嗎?
我的朋友阿松,常在下班前被主管臨時交辦緊急工作,都盡心盡力加班完成。本來樂在工作,但次數多了,難免心泛嘀咕:「主管是看我單身、或個性好欺負,要不然為什麼都不叫別人做,偏偏每次都選中我。」
他讀過很多心理學相關書籍,熟悉「人我界限」「課題分離」等論述,認為自己不該因為個性老實善良,又被「單身歧視」,承擔本來不是他份內的工作。在一次會議中,他忍不住疾言厲色發難,要求公平分配工作。
主管當場應允,同事私下卻耳語甚多。他感覺世態炎涼,興起離職的念頭。帶著抱怨跳槽,雖快速轉職成功,卻不快樂。直到某天參加公司外部的研討會,聽起同業談起,才知道前主管非常看重他,原本正在規劃著要幫他升職加薪,沒想到他臨時出人意表地掛冠而去,不接受任何慰留。
百感交集之餘,他反思當初離職,是否為正確的抉擇?如果時間倒轉,會不會有另一個版本的選項?例如:明哲保身維護自己權益的同時,不急於劃清界線,而是抱持善意和主管積極溝通,試著以領導團隊的思維協助解決問題,也讓其他同事樂意協同合作。最後終能心甘情願地成全大局,放下自己的執念而釋懷,不再糾結於未盡公平的主觀感受。
這個想法比較接近《金剛經》的教導,可以徹底從人際關係的煩惱中解脫。去除因為無明的恐懼,不再侷限於「你」「我」「他」之間的差別心,就能從煩惱中豁然開朗。或許還稱不上開悟,但已經是比較明智的決定。
● 放下自我的執念,才能心甘情願地為別人付出
《金剛經》是佛陀用來教化世人斷捨煩惱的經典,提醒我們:透過時時刻刻的覺察,重新認識自我,發現腦袋裡的意識,其實是妄念與幻想。你所堅持或依賴的是非對錯,都不是真實的。唯有打破自己的慣性,並消弭人我之間的隔閡,因為完全的同理而產生無條件的慈愛,一切以「利他」為使命,才能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