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5/7
喝過冰涼氣泡水的弟弟,想必身心的怒火都被澆灌而消暑不少。接著他拿起吸塵器,開始吸書房的地板。看他用吸塵器吸地板,我跟在他身旁,像個小僕人似的,配合他吸地的動作,一邊幫忙搬開書房的椅子、箱子,一邊也不忘用讚賞的口氣說:「媽媽心情不好的時候,有時候也會整理環境,這樣當我打掃乾淨了,心情也就變好了!謝謝你把書房的地板吸得好乾淨!弟弟真棒!」
原本像顆裝著滿腔怒火的子彈衝回家的孩子,在情緒地雷順利引爆後,不但平息了怒火、療癒了身心,還藉由整理環境得到賞識與肯定。你看,孩子的心緒是不是也經過整理,又可以心平氣和下來地靜念書寫功課呢?
青春期的孩子因為身心靈的劇烈成長與改變,常常會有控制不住自己的感覺,這種失控會讓他們更慌張。但他們也知道要「找安全的環境和人發洩」,這種覺察,就表示他在學習控制,如果可以有大人用更合適與和善的引導,孩子更能學會如何控制自己。
孩子回家會發脾氣,很多時候都是在外面遇見委屈或不平,他不知道要怎麼處理事件,也不知道要如何平復心情。當孩子帶著一張臭臉回家,父母要會「閱讀表情」。孩子願意選擇把壞心情表現出來,永遠都比藏著不說好。
情緒垃圾要隨時清掃,才不會釀成災害。我們要先用正向的眼光來看待這件事,因為孩子相信在家裡發洩「是安全的」。
特別是孩子剛進入國中時,因為國中老師跟小學老師對待學生的態度會不太一樣,學校園的氛圍跟小學也差異很大,加上國中孩子有「個人神話」和「想像的觀眾」的成長症狀,往往會把很多不舒服的情緒帶回家。
父母可以聽他們說,但不要太入戲,過度投入孩子內心的小劇場,莫名生出一堆想像和擔憂,也不要自行「加碼」批判或斥責。不管孩子說的是什麼,父母都要先接受。先同理與接納他們的情緒,有時候他們的心情得到抒發與接納,自己就知道要如何處理後續了。
面對大孩子,每次都可以依循讓孩子:「安全發洩情緒」→「說出來感受和想法」→「接受這件事情」這樣的順序抒發。最後如果孩子需要大人的幫忙,我們再與孩子一起思考解決的方法。
在反覆練習的過程中,孩子也會慢慢增進處理自己情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共
7頁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跳到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