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4/7
養育好睡寶寶的部分困難,無疑來自於我們出生在一個慣常被聲音與影像淹沒的世界。現代社會提供的外界刺激,是一種雖豐富卻非常狹窄且強烈的感官嗜好。我們不斷被驅使去留意並且對外在世界作出反應。對於許多孩子來說,外在印象如此充斥他們的意識,以至於他們沒有足夠的空間去感知內在世界。少了這種內在聯繫,他們往往不知所措安靜不下來。對缺乏內在定錨的幼兒來說,使得平衡與應對外界需求變得更加困難。我們的內在世界會傳遞許多關乎幸福的重要訊息。能夠聽到這些訊息,就能使童年期以及往後一輩子過得更容易。
幸運的是,每個人都可以採取可靠且可觀察的步驟,與我們生理上更寧靜、更具恢復力的這部分連結。通往內在世界之路存在於每個人內心,即使我們有時在面對許多其他更喧鬧、更快速的外在需求時,會與它失去聯繫。
在嬰兒出生時,就已踏上這條通往內在道路的第一步,但隨著孩子成長,更能獨立的活動,自我安撫的過程必然隨之發展。孩子們在勇敢向外探索與對內在安全感的更大需求之間來回穿梭。大多數兒童發展評量都忽略了內在的層面。他們仔細記錄了粗大與精細動作技能的(外在)里程碑,以及語言能力與社會化的里程碑,但很少或根本沒有討論到成長所需的內在階段。
每一個外在的肢體與社交探索的發展階段,
都需要相應地朝著更大的自我安撫與內在感知邁進。
事實上,孩子在達到休息的過程中的確具有一整套的發展「里程碑」。個別孩子以不同的時間點與動力經歷這些自我安撫的階段,但每個孩子都必須練習這些階段。這些步驟為孩子在面對外在壓力時,提供韌性的基礎。
父母、教師、照護者與醫護人員都能從學習這些自我安撫的步驟中受益。為什麼呢?因為那些在這條內在道路上迷失的孩子,往往會經歷情緒失調與社交不安全感。分離焦慮、睡眠中斷、躁動不安、反覆干擾或挑釁行為,以及各種自我刺激甚至成癮的行為模式,都可能與這條發展之旅上的某一階段受阻有關。這些行為象徵孩子與自己的幸福感(幸福覺)之間的連結受到干擾了。反之,學會與自己的身體連接,向內探詢並理解自身需求,則有助於我們每個人都能「更輕鬆作自己」。
共
7頁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跳到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