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6/7
許多相關經驗增強這個教訓的重要性,尤其是藉由觀察不同類型孩子如何自我安撫的過程。學校發展顧問的工作提供我絕佳的機會。這是一項作為醫師的獨特任務,包括在教室後方安靜觀察,看看為什麼某個孩子會有某種行為。教師們經常關心持續擾亂課堂的孩子。當然,孩子擾亂課堂有很多原因――疲倦、困惑、無聊、衝動――但有一種特別的模式值得學習去識別。那就是當孩子經歷一種孤獨的迷失感,並且表現出來的時候。這種行為通常發生在課堂變得安靜,外在感官輸入減少時,比如當全班在聽歌或故事,或者當孩子被要求各自進行個體活動,如繪畫或寫作時。作為一個安靜的觀察者,你可以真實地看到有些孩子變得無所適從,不知道該做什麼,於是他們做出一些挑釁的事情。他們大喊大叫、戳人、做出瘋狂的事或用奇怪的聲音說話,所有這些都是為了吸引外界的注意力。在引起老師和/或其他同學注意後,這些孩子立即感到更安全和穩定。這種注意力是負面的,但這似乎並不那麼重要。他們的目的是藉由外在刺激找到自己的定位。
同樣行為在我的診所裡有另一種表現形式,一個孩子會每隔三分半鐘左右問父母一個問題。你幾乎可以用他提問的時間計時──他的提問讓人聯想起聲納「叮」的一聲,用意在測量父母與他的距離。反覆的「聲納式」提問確保父母不會忘記孩子的存在,同時這些問題也加強了其與父母的規律連結。父母也因此不能全心投入其他事。課堂上擾亂秩序的孩子和在診所中有一百個問題的孩子,通常都非常依賴外界來獲得安全感和定位感。
另一項因素也變得更加清晰。在與父母和教師們討論有這種行為傾向的孩子時,會發現這些孩子幾乎總是很難入睡。父母一致表示,入睡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_他們需要很努力才能讓孩子安定下來。這類孩子經常無法在沒有父母陪伴的情況下安然入睡,往往需要父母留在或躺在他們身旁,直到他們睡著。然後,如果孩子在半夜醒來,發現父母不在身邊,就會去找父母,結果後半夜要不是孩子在父母床上睡,就是父母去和孩子一起睡。這種尋求安慰的方式是童年的自然現象,但超過一定年齡後,孩子對外在安慰的依賴就成為問題。他們變得停滯不前。我們看見這是一種行為模式的一部份,孩子在其中必須不斷地轉向外界尋求指導或安慰。這種行為模式表明孩子需要但也可能難以邁入發展更個體化能力來自我安撫和自我定位的下一階段。
共
7頁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跳到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