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7/7
這與孩子的日間行為有何關聯?當一個孩子在睡眠過渡期間總是難以平靜和安定下來時――這實際上是我們每天都在練習自我安撫過程的主要時間――那麼孩子在日間的獨立任務中,也可能迷失方向。在入睡前需要發生的平靜和自我定位過程,與我們從繁忙的外在社交活動轉向更安靜的個體活動時所需的過程是一樣的。在自我定位能力方面,如果一個孩子還不能在晚上發展出可靠的自我安撫階段,那麼他們在白天也可能表現出擾亂行為。這個模式也適用於分離焦慮。作為一位治療過許多孩子的醫師,我學會了每當發現孩子白天有困難的行為時,一定要詢問他們的睡眠情況,而且每當夜晚有睡眠問題時,也要詢問白天是否有分離焦慮。這兩者通常總是相互關聯。
藉由積極幫助孩子學習更進一步的自我安撫與內在感知,
我們不僅能改變固著的睡眠模式,
還能為孩子的日間社交活動帶來更大的安全感。
另一個重要見解是,藉由認識這些連結,我們開始將孩子多種類型的挑戰行為不僅僅只視為令人惱怒的事。我們逐漸理解這些行為是孩子對其需求的真實表達,包括他們的感官需求、情感需求與社交需求等,這些需求有可能重疊。令人興奮的是,我們可以透過加強孩子自我安撫的能力來對應這些需求。以下是一些例子:
★ _當孩子堅持父母陪在他們身邊直到他們入睡。這種模式通常與尚未完全發展的觸覺有關――這是感官需求。詳細內容見第3章〈當安撫無效時,以及如何轉移〉。
★ _抗拒任何形式的分離(甚至包含容許父母單獨去洗手間)通常反映了孩子需要避免孤獨和隔離的經驗――這是情感需求。詳細內容見第4章〈從1歲起找到平衡〉。
★ _不斷問問題或持續爭論,通常代表孩子迫切需要感受到連結――這是對定位的社交需求。詳細內容見第7章〈從2歲半起的獨立與界限〉。
★ _睡前在屋子裡奔跑,儘管看似矛盾,但實際上可以是孩子讓頭腦冷靜下來,更有助於休息的一種方式。詳細內容見第8章〈建立各年齡段孩子的幸福覺與韌性〉。
我們的第一步驟,是承認這些行為是需求而非問題。第二步驟是了解構成更強的內在自我定位與安撫之路的個人「安撫里程碑」。第三步驟是收集能夠支持孩子發展階段的工具與經驗――這是一個勇敢地邁向新能力的步驟。藉由這三個步驟,我們可以幫助孩子學會自我安撫、休息與安穩入睡,進而增強他們的幸福感。
共
7頁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跳到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