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節書展
物怪故事解:中國亙古流衍的心態

物怪故事解:中國亙古流衍的心態

  • 作者:杜正勝
  • 出版日期:2025/01/14
內容連載 頁數 1/5
物或物怪,是古老的故事,但也是到晚近還留存的故事,不分男女,不論老少,不因知識水準而異,也沒有政治社會階級之別,在傳統中國社會,幾乎人人喜歡聽,喜歡講,喜歡添油加醋傳播。

就因為這麼普及而深入,物怪故事於是蘊藏一個社會與文化的特質,也能反映這個民族心底的奧祕――學術語言叫做「心態」。所以我們研討物怪故事,不只是志怪餘興,嚴肅地說,更大的興味是想藉這些故事了解中國的社會、文化以及中國人的心態。

物,這個現代漢語比較陌生的古義文字,如果換成狐或鬼,不說「物怪故事」而是「談狐說鬼」,一般讀者或許容易有感。然而「狐」或「鬼」不足以涵蓋「物」,而且狐怪的出現相對晚,無法說明中國長期存在的傳統;何況古義的「物」一直延用到清代,比較適宜前近代時期的歷史論述。

石頭會講話,狐狸變成人,種種神祕的、奇異的,以至光怪陸離的氛圍隨著「科學的」和「理性的」時代之來臨,而逐漸退出人類生活的領域,退出歷史的舞臺。但理性的成人世界總覺得還缺點什麼,所以我們也就理性地容許童話的存在。讓飛禽走獸都能具人身而言人語,有人的感情,也有人的規矩。

如果我們把嬰兒胚胎成形的過程當作生物演化的速寫(很可能如此!),那麼幼兒的童話時期也不妨把它當作人類的遠古歷史階段。遠古的文化似乎並未因時代的進步而徹底消失,正如人類雖然早已進化到脊椎動物門哺乳類靈長目了,但生命的開端總還經過那個極短暫的無脊椎動物時期。

但中國歷史那段「無脊椎動物期」在「不語怪、力、亂、神」的傳統中幾乎掃除淨盡。《史記》說黃帝「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讀下來,堂堂的中華民族「始祖」倒十足像是馬戲團的馴獸師。後世大概也只有像王莽這種食古不化的人,在生死存亡的昆陽大戰中,猶模倣黃帝驅虎豹以戰,終至於身敗名裂,成為歷史上的大笑話。
51 2 3 4 5 下一頁 跳到